構象煉境《卸開一步,取情為景》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卸開一步,取情為景。詩文至此,只存一片神光,更無形跡矣。(王夫之《唐詩評選》卷一)
【詩例】
采蓮曲
若邪溪旁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
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空斷腸。
【解析】
“采蓮曲”為樂府舊題,內容多描寫江南采蓮婦女的生活。歷代詩作往往以寫江南水鄉秀美的風光為主,寫出采蓮女辛勤的勞動和她們對純真愛情的追求。李白這首《采蓮曲》的獨到之處是“卸開一步,取情為景”,它不直接寫情,在展現江南采蓮季節的獨特之“景”的描繪中,彌漫著男女青年的脈脈含情。從詩歌表現手法來說,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最常用的間接抒情手法,此處所謂“取情為景”,即間接抒情手法之一。
李白《采蓮曲》首句即以“采蓮女”開篇:“若邪溪旁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采蓮女的形象是活潑、歡快而俏麗的,她們乘舟船在密集的荷花叢中穿行,隔花共語,笑聲清脆,湖面上到處蕩漾著歡躍、愉悅的氣氛。這兩句著力于采蓮女形象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不難看出詩人是懷著贊美、愛悅之情觀賞眼前景象的,另一方面也是采蓮女對生活之熱情和純潔愛戀之情的流露。“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兩句是對采蓮女形象的進一步展示。在明媚的陽光照耀下,采蓮女羅裙新妝,水中清晰地映出她們俊俏的身影;裙袖飄動,仿佛有陣陣香氣撲面而來。僅此兩句,江南女子輕盈的體態、含情的一顰一笑一舉手,都顯得更加楚楚動人。而詩人的贊美、愛悅之情盡含其中。采蓮女著新妝,舉香袖,使其純真的愛戀之情得到形象的暗示。
詩的后四句轉寫春水岸邊的“游冶郎”,詩人也是通過寫含“情”之人來寫“景”。“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春日里,有三五成群的“游冶郎”在岸邊楊柳林中徘徊,他們留連美好的春光,但是更在意水中蕩舟采蓮的姑娘,愛慕、欣喜之情使他們長久地駐足岸邊垂楊之下。然而一水之隔,自己愛慕的女子卻可望而不可即,這不禁使“游冶郎”忍痛疾走而去。“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以“踟躕”的外在動態,揭示出“游冶郎”極其微妙的內心感受,男兒有情于采蓮女,卻只能遠望,難以得到,癡情之深,甚至 “空斷腸”。
評者認為“卸開一步,取情為景”的寫法,可使詩文產生“神光一片”、“無形跡”的藝術效果。結合本詩,我們亦可粗識其中奧妙。詩人不是孤立描寫江南采蓮時節清麗的景色,也不是直接抒發青年男女的赤熱的戀情,妙于在男女人物的活動和心態中顯現自然的美色和純真的愛情。這避免了與一般采蓮詩寫法的雷同,頗有耳目一新之感。雖然也寫景,但“景”中自有人在;雖然也抒情,但“情”隱含在環境氣氛的渲染中,透露于人物的行動和心態描寫中,所以,“取情為景”,不是一般的借景抒情、觸景生情,也不是一般的一覽無余的抒情,前者以 “景”勝,后者以“情”勝,它兼有“景”和“情”的雙重內涵,是情景莫分,“一片神光”的。這是后來王國維所推重的最 “上”的藝術境界。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構象煉境《深一層法》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逼肖為佳》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