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鉉翁《寄江南故人》
曾向錢塘住,聞鵑憶蜀鄉。
不知今夕夢,到蜀到錢塘?
【注釋】
(1)此詩當于南宋滅亡以后,作者被扣在燕京(今北京)時所寫,其時他當達七十古稀之年。故人:遠在江南的老朋友。
(2)錢塘:即南宋京城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3)“聞鵑”句:此處引用《華陽國志》等四川典故:相傳古代蜀(四川)主望帝失國后,其魂魄化作杜鵑鳥,鳴叫悲哀,啼到口角流血時方止。后人常用杜鵑啼血來形容或寄托家國滅亡之痛。杜鵑聲又如“不如歸去”,聽到它啼,不禁使人想念起家鄉。
【賞析心得】
作者長期在南宋朝廷做官。可以說是宿臣了,晚年卻遭不幸。南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正月,元軍前鋒兵臨京城之下,南宋小朝廷驚惶失措,隨即派出丞相吳堅等人帶著皇璽和降表,向元軍統帥伯顏投降,作者也君命難違,以六十四歲高齡隨行其中。但在關鍵時刻,家鉉翁卻拒絕在招降檄文中簽字署名,伯顏惱羞成怒,將他扣留,押至北方燕京。宋亡之后,仍長期在押,他堅貞不屈,一度絕食,始終不做元朝的官,自食其力,依靠教書維持生活,后被放還南歸。鉉翁氣節,連元人修的《宋史》都稱贊他“義不二君,辭無詭對”,顯示了高風亮節。這首小詩,便是他羈留燕京時所作。
“曾向錢塘住,聞鵑憶蜀鄉。”作者提筆時,清醒地知道自己當前的處境,乃一亡國之臣,新朝俘虜。所以,起首委婉曲折,只說他曾在江南錢塘住過,那個時候,只要春天一聽到杜鵑的啼叫聲,就會思念起四川的故鄉。這里,他借故鄉之思,巧妙地代替了故國之思。他雖生于四川眉州,但長期在臨安南宋朝廷中做官,怎會不懷念故國的悠悠歲月呢?何況,杜鵑之啼,寓有蜀人聞之,懷念古帝杜宇亡國之痛的意思。在此,家國懷念之情,是說不清道不明地混雜在一起,而失國之痛便深沉地隱埋其中了。“不知今夕夢,到蜀到錢塘?”后兩句,看似如訴家常,平淡無奇,實際上卻反映了作者更加堅定不移。在押期間,命在人家手里,這是亡國遺臣逃避不了的悲慘命運。但若不死,夜里的夢就是自己的,夢的去向,不是故鄉,就是故國,都是指向南方。這就堅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不做元朝的官,不與新朝統治者合作。更有意思的是,作者將詩題命為《寄江南故人》,這明顯的落處,不就是將自己“堅守節操”的檄文轉告江南故人乃至那些流落東南西北各地的遺老孤臣嗎?作者已是過七十奔八十的宋朝遺民了,生命隨時都會結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但氣節丹心卻是永垂千古的。家鉉翁的可貴之處就在這里,值得我們緬懷紀念!
上一篇:曹松《己亥歲二首選一》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選一》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