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幡幡瓠葉,
采之亨之。
君子有酒,
酌言嘗之。
(亨、嘗,陽部。)
有兔斯首,
炮之燔之。
君子有酒,
酌言獻之。
(首、酒,幽部。燔、獻,寒部。)
有兔斯首,
燔之炙之。
君子有酒,
酌言酢之。
(首、酒,幽部。炙、酢,魚部。)
有兔斯首,
燔之炮之。
君子有酒,
酌言酬之。
(首、炮、酬,幽部。)
〔譯文〕
上下翻動的瓠瓜葉子,采下它,烹燒它。君子藏有好酒,斟滿酒杯嘗起來喲。
捉來家兔幾頭,或用泥巴包住煨熟它,或在火上烤熟它。君子藏有好酒,斟滿一杯敬客人喲。
捉來家兔幾頭,或在火上烤熟它,或在火上薰熟它。君子藏有好酒,賓客回敬主人喝喲。
捉來家兔幾頭,或在火上烤熟它,或用泥巴包住煨熟它。君子藏有好酒,賓主相敬舉杯飲喲。
〔評介〕
全詩四章,每章四句。關于詩之主旨,《毛詩序》云:“《瓠葉》,大夫刺幽王也。上棄禮而不能行,雖有牲牢饔餼不肯用也,故思古之人不以微薄廢禮焉。”《毛詩序》解詩多比附政治,穿鑿甚多,此詩亦然。詩中不見“思古人”之意,亦更無“刺”意可尋。強作解人,不可取信。朱熹《詩集傳》云:“此亦燕飲之詩。蓋述主人之謙詞,言物雖薄,而必與賓客共之也。”庶合詩意。詩人可能是參加宴飲者之一,他以極其愉快的心情,寫下了這次宴飲的歡快場面以及其樂融融的氣氛,是一首情真意切的好詩。
和《雅》詩中眾多的貴族燕饗詩不同,此詩菜肴僅僅是“瓠葉”與“兔肉”而已,極為簡單,比不得一些貴族燕饗時酒菜之豐盛、場面之氣派。但我們卻為其中酒肴簡約而情誼深厚的真實描寫所深深感染。從詩中所備菜肴來看,主人當是一個普通的農戶人家。客人來了,主人先是采摘瓠葉。瓠,葫蘆一類蔓生植物。王念孫《廣雅疏證》云:“瓠自有甘苦二種,瓠甘者葉亦甘,瓠苦者葉亦苦。甘者可食。苦者不可食。”此當為可食之瓠葉。“幡幡瓠葉,采之烹之。”那隨風翻動而翩翩搖曳的瓠葉,充滿著一片生機,與屋舍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此情此景與陶淵明《讀山海經》所寫“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葵”頗為相似。當主人將采來的瓠葉烹煮后,便開始斟酒品嘗。以下三章,專寫以兔肉招待客人,主客頻頻舉杯,講究禮節,充滿歡樂。其中詳細介紹了燒兔肉的三種方法:一是“炮”,即用爛泥將毛兔包好放在炭火上煨熟。二是“燔”,即把兔肉放在火上烤熟。三是“炙”,即把兔肉切成塊串起來架在火上薰熟。主人烤制兔肉是如此的精細而講究,可見待客之誠也。值得稱道的是,本詩用字極為精當,如用“嘗”、“獻”、“酢”、“酬”四字就把賓主相互敬酒的情景準確而傳神地寫出來了。先是將賓主酒杯一齊斟滿,主人舉杯請客人品嘗;接著主人向客人敬酒;繼之是賓客回敬主人之酒;最后是主人再次向客人勸酒。你斟我飲,情真意切,杯起酒干,賓主皆歡。真“有不任欣喜之狀”(陳延杰《詩序解》)。
詩中主人以自家的瓠葉、自家的兔肉和自家的酒來招待客人,而客人卻未表現出絲毫的不滿來,相反地卻是那樣的歡快無比,其樂無窮。主客相處之和好,感情之摯樸,與孟浩然《過故人莊》頗具異曲同工之妙。
此詩全用賦法,反復詠唱,語言輕快,富于生活情趣,具有民歌本色。龔橙《詩本誼》將它列入“西周民風”之一,大致合情也。
上一篇:《猗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甘棠》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