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建元中,武安侯田蚡為漢太尉[1],親貴用事[2],安國以五百金物遺蚡[3]。》鑒賞
蚡言安國太后[4],天子亦素聞其賢,即召以為北地都尉[5],遷為大司農[6]。閩越、東越相攻,安國及大行王恢將[7]。兵未至越,越殺其王降,漢兵亦罷。
建元六年,武安侯為丞相,安國為御史大夫[8]。匈奴來請和親[9],天子下議。大行王恢,燕人也,數為邊吏,習知胡事[10]。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11]。不如勿許,興兵擊之。”安國曰:“千里而戰,兵不獲利。今匈奴負戎馬之足[12],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13],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眾不足以為強,自上古不屬為人[14]。漢數千里爭利,則人馬罷[15],虜以全制其敝[16]。且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17];沖風之末[18],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群臣議者多附安國,于是上許和親。
【段意】 建元中安國厚贈漢廷權臣武安侯田蚡,召為北地都尉,升大司農。率兵平諸越,越降,未至而罷兵。建元六年為御史大夫,力陳與匈奴作戰勝不獲利,攻之不便,主張同意和親要求。天子許之。
注釋
[1]武安侯田蚡(fen):景帝王皇后同母異父弟,封武安侯。[2]親貴用事:親信顯貴,執掌大權。[3]遺(wei):贈送。[4]蚡言安國太后:田蚡向太后提到韓安國。太后:孝景后、武帝母王姥,下同。[5]北地:郡名,甘肅、寧夏交界之馬嶺,在今甘肅慶陽西北。都尉:佐太守掌全部軍事。[6]大司農:九卿之一,掌租稅、錢谷、鹽鐵及財政收支。[7]大行:官名,掌賓客之禮。[8]建元六年三句:公元前135年,武安侯任丞相,韓安國任御使大夫。御使大夫: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公,為僅次于丞相的中央行政長官,司監察、執法,并管理重要的文書圖籍。[9]和親:漢統治者與少數民族首領或少數民族之間有政治目的的通婚。[10]數為邊吏,習知胡事:多次擔任邊防官員,十分了解匈奴等少數民族之事。[11]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大多過不了幾年匈奴就背約犯邊。[12]負戎馬之足:仗特兵強馬壯。[13]遷徙鳥舉:像鳥飛似地頻繁遷移。[14]不屬為人:不內屬漢朝作天子之民。[15]罷(pi):同“疲”。[16]虜以全制其敝:匈奴以逸待勞,趁漢軍疲憊而制之。虜:對匈奴的蔑稱。[17]魯縞(gao):魯地所產的白色生絹,極薄。二句說何況強弩之末連極薄的魯縞都穿不透。弩(nu):強弓。[18]沖風:由下往上的強風。
上一篇:《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太史公》鑒賞
下一篇:《史記·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安國為人多大略,智足以當世取[1],而出于忠厚焉[2].》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