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類·以境界為上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
【詞例】
蝶 戀 花
柳 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解析】所謂境界,就是通常所說的意境,王世貞《藝苑巵言》稱之為“意象”,胡應麟《詩藪》則名之為曰“興象”。王國維云:“何以謂之有意境?曰: 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戲曲考》)。實際上“境界”(或曰意境)就是情與境的統一,意與境的統一,作品的主題思想與藝術形象的統一,或者說是內情與外景的水乳交融,情理形神的和諧一致,是具有強烈感染力并能引起讀者共鳴的詩詞中的形象世界(其他文學藝術樣式中亦都有意境)。上乘的詩詞境界,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人的主觀情志與客觀事物渾然一體,不著痕跡。一首詩詞是否表現了真景物,真感情,便是有無境界的標志。王氏以 “境界”論詞,將詞分為:“上焉者,意與境渾; 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人間詞》乙稿序)“意與境渾”,即通常所指的情景交融;“以境勝”是指詩人偏重于客觀景物描繪,含蓄地將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中,所謂寄情于景;“以意勝” 是指詩人偏重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或徑自直抒詩人自己的胸臆。
辛棄疾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便是借助情景交融的境界來抒發自己愛國情懷的作品。南宋羅大經云:“其題江西造口壁詞云云。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因此起興。( 《鶴林玉露》 卷四) 高宗建炎三年 (1127年),金兵大舉南侵,西路金兵窮追隆祐,沿途搶劫殺戮。詞人身臨造口,回想當年慘景,悲憤不已,題詞于壁。“郁孤臺下清江水”,起筆寫清江激流之景,詞境從百里之外的郁孤臺寫至眼前之造口。“中間多少行人淚”,詞人視一江流水為行人流不盡之傷心淚,直點造口當年事。“清江水”見出“行人淚”之多,“行人淚”見出 “清江水”有一段悲痛的歷史,喚起對四十余年之前那場民族災難的回顧,語調極為沉重。詞的開頭兩句寫景,江水之景飽含悲憤之情。“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詞人將視線從眼前的郁孤臺下清江水收起,翹首遠望西北長安(借指北宋舊都汴梁)那一片淪于金人的中原河山,盡為重重迭迭的山巒所阻擋。何時才能收復失地呢?詞人發出無限的感慨。周濟 《宋四家詞選》 說此詞是“借水怨山”,其實,詞人不是嘆惜山之多,而是嘆惜中原之遠,遙望不見,欲歸無期。“西北望長安”似寫詞人的動作,是外境,不是內情,但緊接一句用上 “可憐”二字,抒寫詞人沉重的嘆息,便使境與情融為一體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承上片 “清江水”、“無數山”而來,詞人將自己遙望中原的視線移到了眼前贛江流水。青山遮不東流之水,這是眼前的實景,可景中寓情,寄寓了詞人對收復失土、一統南北意志和信念。“青山”二句仍是寫情中景,景中情。“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江晚山深,暮色蒼茫,鷓鴣飛鳴,“但南不北”(見漢代楊孚 《異物志》)。置身于此蒼涼景色之中,詞人心中愁思倍增,結句中著一 “愁”字,寄托詞人為國事擔憂的慨嘆,而 “其志懷南”的鷓鴣啼聲,更使詞人感慨萬千。張德瀛 《詞徵》 曰:“詞之訣曰情景交煉。”辛詞借情景交煉的境界,將自己的愛國情懷,抒寫得如此深沉而有力。
黃孝邁 《湘江夜月》是 “以境勝”的一首詞。詞人將離別之恨和羈旅之愁寄寓湘水之濱春夜月色的描繪之中。詞的開頭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二句,點明時令,略寫春景。枝頭翠鳥賦于人的思想感情,在美好春色之中竟有“銷魂” 之感。“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清歌”令人心曠神怡,“黃昏”使人為之神傷;而“黃昏”惟聞翠鳥“一片清歌”,愈顯孤寂凄清。此二句以 “樂景”寫“哀景”,益見怨情之深,“可惜”二字正是詞人為之發出的深沉慨嘆。“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此三句由形入質,將隨風飄忽不定的柳花,寫成了具有 “輕薄”之嫌的感知品格。“念楚鄉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溫存!”詞人直抒胸臆,表達了楚鄉旅宿渴求“柔情”“溫存”的強烈愿望。過片三句,“空樽”傷心“夜泣”,“青山”默然“不語”,“殘照”凄冷“當門”,皆為詞人離愁而動情,沉浸在悲愁之中。“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蕩湘云。”水搖云蕩,顯然比況詞人的內心愁緒難以平息。至此,幽靜青山,凄冷殘月,湘江波光,天空浮云等構成了凄清深邃的藝術境界,“湘江夜月”凄清景色融進了詞人幽怨情懷。“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這次等,算人間沒個并刀,剪斷心上愁痕”。詞人寫相思之苦,結句迫切希望剪斷“心上愁痕”,足見其離恨之深。黃詞寄情于景,“上片由聞入情,下片由見入情”(唐圭璋 《唐宋詞簡釋》),確是首“以境勝”的佳詞。
柳永 《鳳棲梧》詞則“以意勝”。這是一首寫離情別緒的懷人之作,詞的上片描寫周圍環境氣氛,表現詞人飄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和懷戀情人的纏綿情思。下片直抒胸臆,表現詞人對“伊”的執著追求和矢志不移的強烈感情。“佇倚”句敘事,寫詞人久佇高樓,極目遠望,懷念情人。“細細”二字狀寫春風,也暗寫其對情人愛戀的纏綿。“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極目望遠,一縷黯然銷魂的“春愁”油然而生。離愁本是抽象的情感,現經詞人巧妙運筆,仿佛離愁生于遙遠天際,賦其動態形象,描寫成可見的、流動的,自然會喚起人們的審美聯想,將詞人及其戀人兩相思念,兩處春愁聯系在一起,詞的境界也就渾厚得多了。“草色煙光殘照里”,是“佇倚危樓”所見之景,而一瞬即逝的殘照則說明詞人遠望時間之久。“無言誰會憑闌意”,無人理解詞人傷高念遠的心情,只好默默無言。詞人憑闌時的“無言”,其實包含著千種風情,萬種思緒。下片“擬把”三句,詞人用蕩開之筆寫其欲想對酒當歌借酒解愁,使自己從愁苦之中解脫出來,結果卻是“強樂還無味”,而“無味”二字又合到“春愁”上。這“擬把”三句的一開一合的飄忽筆勢,使詞的境界更有韻致。結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一篇之警策,也是歷來傳頌的佳句。詞人直抒胸臆,表示了對戀人的深切懷念,王國維稱其為“專作情語而絕妙者” (《人間詞話刪稿》 一一)。
古典詩詞的境界不宜以境勝、以意勝或“意與境渾” 論高下,只要意與境,情與景,思想與形象和諧統一,均為美的。而意與境的關系,誠如王氏所云:“‘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文學之事,于此二者不能缺一。然詞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內美。”“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人間詞話》)。
上一篇:修辭類·敲問式·推問格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境界類·有性情有境界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