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韻類·轉韻換意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此調(《梅花引》)頗不易工,古今合作,僅作一首。蓋轉韻太多,真氣必減,且轉韻處必須另換一意,方能步步引人入勝,作者多為調所窘。此作層層入妙,如轉丸珠,又如七寶樓臺,不容拆碎也。(陳廷焯 《詞則·閑情集》 卷二評向子堙 《梅花引》)
【詞例】
梅 花 引
戲代李師周作
向子堙
花如頰,梅如葉,小時笑弄階前月。最盈盈,最惺惺,閑愁未識、無計說你情。十年空省春風面,花落花開不相見。要相逢,得相逢,須信靈犀、中自有心通。同杯杓,同斟酌,千愁一醉都推卻。花陰邊,柳陰邊,幾回擬待、偷憐不成憐。傷春玉瘦慵梳掠,拋擲琵琶閑處著。莫猜疑,莫嫌遲,鴛鴦翡翠、終是一雙飛。
【解析】大凡填詞,都強調要有一條表面看不見實則貫穿始終的線索,“認一線穿散錢”(江浩然 《杜詩集說》 引黃生說),才能成其為完整的篇章。同時,也很講究“起承轉合”,主張時時要給人以新鮮感,起得不能平庸,承要拓得開,轉要振得起,結得要意味深長,也就是說應該有波瀾。假如要填好一首需轉韻的詞,這本已不低的要求也不夠了。由于換韻在音節上造成起伏,為了與之相適應,內容上有起伏就顯得很必要。而且填詞是有所謂“真氣”的,倘“轉韻太多,真氣必減”(陳廷焯 《詞則》)。這個“真氣”是個玄而又玄的概念,這里不妨理解為“氣勢”。一首古體詩詞中,如果表達一個意思的語句壓同樣的韻,吟誦起來就比較順口,顯得有氣勢。反之,韻換了,表達的意思和前面沒有多大變化,受剛才的印象的影響,念起來就覺得別扭,氣勢也弱得多了。而且換韻越多,氣勢越弱。這就要求在轉韻的同時,變換語句表達的意思,并且不能和前面的相近或相似,這就是“轉韻換意”的技巧。這種技巧用起來很險,它比一般的詞更難掌握起伏的幅度。一般的詞只要有起伏感就行了,而這樣的詞則要求后面的意思與前面差別較大,最好表面上相對或不相干,但其內部必須是一脈相承的。否則,不是意換得不夠,“真氣”不足; 就是換得過火了,顯得支離破碎,沒有中心。這就要求“辭意斷而仍續”(沈祥龍 《論詞隨筆》),做到“時有斷處,實際上斷中有續,且又續得回旋委屈”(武大中文系 《歷代詩話詞話選》)。最好每轉一韻都換一意,各意雖不相同,其實是置于全篇統一主題管領下的不同階段或不同側面。
向子堙的 《梅花引·戲代李師周作》 較好地運用了這種技巧。這首詞作于北宋末年,通篇體現了士大夫的閑適情調,是典型的“側艷” 之詞,但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起首三句同韻,以詠梅扣題起筆,贊美了女主人公的美貌,并點明了雙方青梅竹馬的感情基礎。下面三句第一次轉韻,筆鋒一轉,說雙方兩小無猜,不識閑愁,在一起而未互相表白。前三句是揚起,這三句是抑下,兩意相對,卻又順理成章,是同一段生活的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下面緊接著寫雙方年齡大了,不得不分開。(第二次換韻) 由于雙方深厚的感情基礎,相信愛人與自己兩心相通,總會有見面之時的,不禁信心倍增,重又揚起。(第三次換韻)下片一開始筆鋒轉而黯淡: 希望的事情久久沒能實現,心煩意亂,借酒澆愁。(第四次換韻) 酒醒后希望又燃起,于是去尋找,去等待,仍然毫無結果。(第五次換韻)一抑再抑。到了第六次換韻,已經抑到了極點。字面上雖只寫了女主人公的心緒不寧,百無聊賴,實際也暗示男主人公也是如此。兩地相思,一樣閑愁,而且都到了無可自拔的地步。由于暫時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只得無奈地以一句自我安慰收場。全篇完整地敘述了一段愛情故事,每轉一次韻,寫了一個側面,“層層入妙,如轉丸珠”,逐漸顯露了每一個側面,最終使人看到全貌。并且各部分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每一部分都不可缺少,“如七寶樓臺,不容拆碎”(陳廷焯 《詞則》)。各部分之間結合巧妙,讀者每看一層,由于還沉浸在對上一層的體味中,不免覺得突然。但細想一下,卻又是自然而然的發展。這正是引人入勝、層層入妙的原因所在。在節奏上,篇中有揚有抑,揚抑相間,抑極而揚,并且愈往后節奏愈慢。這正與感情起伏的節奏相合拍,感情本就是起起落落的,開始躁動則節奏快,后來冷靜些了,節奏就慢下來。從音律上看,換韻使得全篇平仄錯落,起伏有致。而換意則使感情的起伏與音律的起伏達到某種程度的重疊,從而使全篇形成一個完美的統一體。
轉韻換意技巧既可用于豪放詞,又可用于婉約詞。一方面,它能產生起伏熱烈的氣氛; 另一方面,也能造成至纖至柔的意境。前者如賀鑄的一首 《梅花引》,由山行所見寫到自己,寫到羈旅的愁苦,寫到忘卻煩惱。韻轉意換,環環相套。尤其是其中“作雷顛,不論錢,誰問旗亭美酒斗十千?”“酌大斗,更為壽,青鬢常青古無有”諸句,豪邁曠達之氣躍然紙上。后者如晏幾道 《更漏子》“柳絲長,桃葉小,深院斷無人到。紅日淡,綠煙輕,流鶯三兩聲”等又極盡纖軟之能事。它如此神通廣大,其原因在于,頻繁的轉韻使得音韻起伏,頻繁的換意則使得表達同一個意思所用的語句較短。一方面,可以加快節奏,氣氛自然就能夠隨著劇烈地起伏而熱烈起來。另一方面,增加了表現力,可以在不長的篇幅中有更大的容量。往大里寫,可以囊括四面八方; 往小里寫,可以細致地展現一個片斷。正鑒于此,歷代詞家無不對它情有獨鐘。被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相傳出于李白之手的那首 《菩薩蠻》,就已相當成熟地運用了這種技巧。隨著韻腳的變換,鏡頭由遠拉近,再推向遠處。這首詞的完美正是轉韻換意手法被成功運用的最好的體現。從此以后,運用了這一手法的佳作層出不窮。在唐有溫庭筠的 《菩薩蠻》,在五代有李后主的 《虞美人》,在宋則有賀鑄的 《梅花引》 數首、蘇軾的 《減字木蘭花》 等等,不能盡數。直到清代,納蘭性德和陳維崧的作品中還有不少這類佳作。由此可見,轉韻換意技巧不僅產生得早,而且使用得多,使用得久,已為詞史所證明是一項寶貴的經驗。
上一篇:抒情類·興寄幽微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修辭類·以三者比愁之多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