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類·慷慨壯懷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升庵云: 稼軒詞中第一。發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氣奔注,筆不可遏。廉頗自擬,慷慨壯懷,如聞其聲。謂此詞用人名多者,當是不解詞味。(先著、程洪《詞詰輯評》 卷五引)
【詞例】
永 遇 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解析】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辛棄疾知鎮江府,鎮守京口。詩人晚年出山,很想趁此機會一展雄才,實現北伐金人、恢復中原的理想,但當時的權臣韓侂胄僅把北伐作為提高個人政治地位的手段,對辛棄疾提出的策略并不重視,辛棄疾自知韓侂胄不可共圖大業,滿腔憂憤,寫了這首詞,詞中雖標懷古,命意卻在論今抒憤。辛棄疾的詞,向來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被稱為“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劉克莊語)這首 《永遇樂》 雖為晚年作品,仍然體現了慷慨激昂的“壯詞”風格。
詞的開頭,詞人見景生情,見到京口江山壯闊多嬌,感到江山雖美,但卻無法尋覓到當年坐鎮此地的英雄孫權。三國時期,孫權曾都京口,開創一代基業,連曹操都稱贊他的才能,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最大的優點是知人善任,能廣招賢才,委以重用,辛棄疾渴望有一個孫權這樣的皇帝,能給予他施展抱負的機會。這是詩人借憑吊古人來表現對明君賢相的向往。“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句點明從東吳到東晉,乃至宋、齊、梁、陳六個朝代,英雄遺跡難覓的原因: 六朝的皇帝,像孫權、劉裕這樣的佼佼者,可謂鳳毛麟角,多數是偏安于東南半壁江山,迷戀于醉舞酣歌。這是對六朝歷史的感懷,也是對當時庸弱的南宋朝廷的憤慨。“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在京口這極平凡,荒涼的地方,相傳南朝宋武帝劉裕住過。劉裕小字寄奴,他當年在京口起兵討伐桓玄,又以十六州都督鎮守京口,“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表現了此次北伐的雄偉氣魄。史載劉裕北伐,勢如破竹,先后滅掉南燕、后秦,連克洛陽、長安,威聲赫赫。從對劉裕功業的緬懷中,也表現了詞人熱望恢復祖國河山的壯志豪情,他一生所追求的是希圖通過北伐扭轉乾坤,改變整個民族的悲慘處境,但因官職低微,壯志難酬,總把北伐的希望寄托在某個圣明皇帝身上。在這上闋里,我們感受到詞人強烈跳動的愛國激情,他對北伐的渴望,也代表了那個時代不可屈服的民族的憤怒呼聲。
詞的下闋,轉入對南宋朝廷統治者的諷諫,勸他們對北伐要有充分準備,不可倉促從事。要從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的北伐失敗中吸取歷史教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指宋文帝好大喜功,想學漢將霍去病討伐匈奴,“封狼居胥山”,未作充分準備就倉促出兵伐后魏,結果遭慘敗,被后魏乘勝追至長江邊,而且聲言要南渡長江。宋文帝登樓北望,深感悔愧。詩人引述這段歷史,實是對韓侂胄等的諷諫。“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是回憶四十三年前辛棄疾南歸時見到的景象。從紹興三十二年(1162)南歸,至開禧元年(1205) 知鎮江府,正好四十三年,今天從京口北望,猶記得當年金兵大舉南侵時,廬州、滁州、和州、揚州被攻陷,烽火相連,江山殘破,想起當時國破家亡,親人離散、黎民涂炭的情景,又聯想到朝廷的懦弱昏憒,心情更加沉郁傷感,但傷感中不乏怨恨激越的情調。“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佛貍是后魏太武帝的小字,南朝宋北伐失敗,他率兵追至長江北岸的瓜步山 (今江蘇六合),所建行宮后為“佛貍祠”,在佛貍祠,辛棄疾所見的是一群啄食殘余祭品的烏鴉,所聞的是祭神的鼓聲。這是詩人從當地居民祭祀魏太武帝,聯想到金兵入犯的事。“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前面寫孫權、劉裕,是以英雄許人,結局寫廉頗,則是以英雄自許,辛棄疾是一位有將相之才的愛國主義詩人,他年輕時曾組織義軍抗擊金兵,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他曾寫 《御戎十論》 上書朝廷,陳述自己北伐的主張,可惜都不被采納。寫這首詞時,辛棄疾已六十六歲了,但“整頓乾坤”、“平戎萬里”的壯志并未泯滅,他渴望能重登戰場,“斬將搴旗”,但得到的結果卻是“且置請纓封萬戶,竟須賣劍酬黃犢!”在這里,詩人以廉頗自許,因為他和廉將軍的晚年一樣,未得重用。史載廉頗晚年為奸人讒害,出奔魏,趙王遣使詢探,使臣得賄,回稟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頗已老,遂不召用。辛棄疾借廉頗的故事表現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憂憤。詩人幾次上書陳詞,躍躍欲試,但都不被理睬,這是他精神上的最大苦悶,即英雄苦于無用武之地。
岳覺翁云:“此作微覺用事多。”這首詞雖用典多,特別是用人名較多,但并沒有給人以掉書袋的感覺,這是因為整首詞有一種氣勢貫注其間。元代學者劉祁在 《歸潛志》 中指出:“古人歌詩,皆發其心所欲言,使人誦之至有泣下者,今人之詩唯泥題目、事實、句法,將法新巧取聲名。雖得人口稱而動人心者絕少,不若俗謠俚曲之見其真情,而反能蕩人血氣也。”這首詞中雖大量引述史實,但并沒有泥于事實,或靠博用典故“巧取聲名”,而是借史實來抒寫詩人對當今形勢的憂憤,而這種慷慨壯懷之氣是詩人“心所欲言”,是一種強烈愛國激情的流瀉,是這種真摯之情統帥著這些史實。這些史實的使用是為了表現這激烈的“壯懷”,所以讀起來,能“蕩人血氣”,反而絲毫感覺不到史實的堆砌。
上一篇:風格類·豪氣縱橫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錘煉類·語奇而穩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