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類·點化之神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秦觀《滿庭芳》“山抹”,清賀貽孫: 余謂此語在隋煬帝詩中,只屬平常,入少游詞,特為妙絕。……又 “寒鴉”、“流水”,煬帝以五言劃為兩景,少游詞用長短句錯落,與 “斜陽外”三景合為一景,遂如一幅佳圖。此乃點化之神,必如此乃可用右語耳。(《詩筏》)
【詞例】
滿 庭 芳
秦 觀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棹,聊共引離樽。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
消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漫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樓望斷,燈火已黃昏。
【解析】文學創作要不斷地推陳出新,才會富有生命力。點化,就是要在前人作品的基礎上,加以變化,使之豐富,創作出富有新意,別具一格的作品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秦觀的這首 《滿庭芳》,是一首寫別情的詞。作于元豐二年他到越州省親之后,離越返家之時。詞的開頭三句,描繪了別地的景色: 遠山淡云,衰草一片,遠處的譙樓傳來斷斷續續的畫角聲,為下面的別離之情烘托出一種凄涼蕭索的氣氛。這時行人的情侶趕來江邊餞行,對酒傷情,共同回憶起“蓬萊舊事”,可如今,已是“空回首,煙靄紛紛。”此時此地,此情此景,已足以使人感傷,但詞人并不罷休,又緊寫三句:“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這凄清的景色和人離別時的感傷情緒融成一片,很好地襯托出離人因離別千言萬語無從說起的迷茫心緒。故此晁補之稱贊這三句是“雖不識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語”。但是,正如一些評論家指出的那樣,這三句詩并非秦觀獨創,而是借用了隋煬帝“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的詩句。
那么,同樣的詩句用在不同的地方為什么會顯露出不同的效果呢?這關鍵就在于詞人的點化之功。眾所周知,自然界的景物是具體的,實在的,本身不具有任何意義。因此,如果只是把它當作照相一般地寫在藝術作品中,那就是死板的、單調的。我們若單看隋煬帝那兩句詩便是如此。然而,一旦藝術家把他的情思寄托在里面,它就活了,豐富了,有了生氣,它的意義也就變得無窮無盡了。詞人引用這三句詩,好就好在它與全篇描寫的內容水乳交融般地結合在一起,那西下的夕陽,無聲的流水,歸巢的寒鴉,荒寂的孤村,無不襯托出人的滿腹離愁,再伴以離別時的感傷和對情人的依戀,構成了自身完整的意境,滲透著詞人的無限身世之感。秦觀的確善于把自然界實的景物,通過藝術描寫化為虛的情思。他借用煬帝的兩句詩,豐富了他所創造的意境。當然,煬帝的詩被秦觀襲用入詞后之所以比原詩更為精妙,還有個原因,就是詞比起詩來更適宜于表達婉轉曲折的感情,一些看似平平的詩句,一旦引入詞中效果卻極為顯著。這方面的例子屢見不鮮。秦觀這首詞是這樣,晏殊的 《浣溪沙》 也是這樣。“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同樣見于他的一首七律《示張寺丞王校勘》 中,但詩幾乎不為人所知,而詞卻膾炙人口。由此說來,秦觀是深知個中三味的。所以,不僅賀貽孫感嘆“特為妙絕”,王世貞在 《藝苑巵言》 中也稱它“入詞尤是當家”。
人們常以詩中有畫做為評價詩歌優劣的一個標準。其實光有畫還不夠,還要講求畫面的完整性,這點賀貽孫的見解十分高明。據楊慎 《升庵詩話》 記載,隋煬帝 《野望》詩為“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不僅如賀貽孫所說,把“寒鴉”“流水”用五言劃為兩景,而且就是后一句“斜陽”和前兩句也是隔斷的,三句三景,如散金碎玉,無法形成渾然一體的畫面。而秦觀入詞時,將“斜陽外”三字置于“寒鴉”、“流水”兩句之前,讓“寒鴉”、“流水”和 “孤村”都處在 “斜陽”的照射之下,無形中讓人物也置身于這個夕陽西下,鳥兒歸巢、行人返家這個最易引起人思鄉懷遠,觸發離情的時刻,既描繪了一幅典型的深秋荒郊離別圖,又創造了一個空幻凄迷的藝術境界。由此可見,秦觀并不是簡單地襲用前人的詩句,而是有所創新,的確見出“點化之神”。
綜上所述,可見 “點化”并非單純地抄襲和模仿,而是一種創造。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學長河中,許多作家都用過它。別的且不論,單是元代兩個著名的散曲作家馬致遠和白樸都曾借鑒煬帝這兩句詩,創作了一首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的 《秋思》 尤為出色,不但描寫的景物多了,三句九景,而且在畫面的完整性上,在色調冷暖、景物動靜搭配上,在表現人物的情感上,比起秦觀來也毫不遜色,因此被譽為“百代秋思之祖”。顯然,點化手法一旦被作家正確地運用,還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
上一篇:抒情類·借題抒感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創新類·推陳出新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