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結類·妙在結句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jù)】賀老小詞工于結句,往往有通首渲染,至結處一筆叫醒,遂使全篇實處皆虛,最屬勝境。如《浣溪沙》云 (詞略)。妙處全在結句,開后文無數(shù)章法。(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卷八)
【詞例】
減字浣溪沙
賀 鑄
閑把琵琶舊譜尋,四弦聲怨卻沉吟。燕飛人靜畫堂深。敧枕有時成雨夢,隔簾無處說春心。一從燈夜到如今!
【解析】這里所評“妙處全在結句”,是說此詞的結句在表現(xiàn)主旨和章法結構上十分精妙。從表現(xiàn)主旨上看,這首詞是寫閨怨的。上片首二句寫女子閑悶尋琵琶舊譜而奏出哀怨之聲,她還時時沉吟。這是描寫女子思怨情態(tài)。接著略點景物環(huán)境: 燕子在外面飛著,而她獨自寂寞地呆在深深的畫堂中。這是襯托之筆,燕飛正襯人之寂寞,堂深更顯人之孤獨。下片“攲枕”二句寫女子斜倚枕頭有時如巫山神女夢中與情人相會,可是醒來還是被簾子與外面隔開著,無處訴說懷春相思之心。這既描寫了女子思怨神態(tài),又描寫了她的心理活動。到這里,全詞都在渲染女子的思怨之情,然而是怎樣的事因或背景致使她這般思怨?她是怎樣的女子?她相思怎樣的情人?這些仍是懸念而令人朦朧。直到讀了結句,才令人恍然大悟,原來是“一從燈夜到如今”,古時元宵之夜觀燈,平日只在深閨的少女也準許外出嬉游。青年男女往往相會良宵,“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這位少女大概結交了戀人,或是遇到了令她一見鐘情的人。從那夜以后,她魂牽夢繞,一直懨懨郁郁,苦苦相思。正是這結句將全篇“叫醒”,使主旨顯現(xiàn)。正是這一句實寫,使得全篇原來仿佛實寫的渲染之筆都變成虛寫了。這一結句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得全詞活了起來,飛騰起來。這種最終點醒主旨的結句,還使人再回轉來品味,從而領略全詞的意境,詞的藝術形象才完美地突現(xiàn)出來。這種結句確有含蘊深厚之美。
從章法結構來看,此詞的前面全寫事情狀態(tài),而結句才寫出事情起因或背景,從而導致懸念而引人入勝,這種結構很有新奇美感。假如我們按照一般順序,先寫事情起因或背景,然后再寫事情狀態(tài),把 “一從燈夜到如今”移至詞首,則詞便俗庸無味了。這正可說明作者獨具匠心的構思使得此詞章法結構如此精妙。誠如列夫·托爾斯泰所指出的: 真正的藝術作品是不能隨意移動它的一個局部的位置的,“正象我們不可能從生物的某一部位取出一個器官來放在另一個部位而不致毀滅該生物的生命一樣?!?《藝術論》)
在詩詞中,總有一些在表現(xiàn)主題和組織結構上起關鍵性作用的句子,人們通常稱之為 “詩眼”“詞眼”。“詞眼”首見元陸輔之 《詞旨》,但他注重的是字、句的錘煉,沒有注意到字、句與全篇的聯(lián)系。劉熙載的論述則更合理深刻,他說:“余謂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體之眼,有數(shù)句之眼,前前后后,無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專求字句,縱爭奇競巧,豈能開合變化,一動萬隨邪?”(《藝概·詞曲概》)這里道出了 “詞眼”的關鍵性是顯示主題和在結構上起關聯(lián)照應等作用。在欣賞作品時,起初是一種普通印象,甚或是朦朧,可是讀到 “詞眼”時就會覺得眼睛一亮,明曉篇旨,全詞飛動起來。而 “詞眼”在結句,更具有畫龍點睛的精妙。賀鑄的 “小詞工于結句”“妙處全在結句”,就因為這結句是 “詞眼”。
把 “詞眼”安排在結句,讓它 “叫醒”全篇,這種藝術技巧無疑是很成功的。它可以造成一種新奇的情趣,給人一種引人入勝、出奇制勝的美感,從而滿足人們好新務奇的美感享受。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家馬左尼認為 “詩的目的在于產(chǎn)生驚奇感” (《神曲的辯護》) 。蘇軾也曾提出 “詩以奇趣為宗” (《詩人玉屑》)。唐代詩人金昌緒 《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庇玫木褪沁@種結句點醒全詩的手法,不可謂不妙。這種藝術技巧賀鑄運用得很純熟,屢見其詞。如 《減字浣溪沙》:“秋水斜陽演漾金,遠山隱隱隔平林。幾家村落幾家砧。記得西樓凝醉眼,昔年風物似如今。只無人與共登臨?!币彩墙Y句 “叫醒”全篇,抒發(fā)物是人非的悵惘情緒。
賀鑄的詞內(nèi)容與辭藻并重,兼具婉約與豪邁的風格,是北宋后期的重要詞家。他的這種妙用結句的藝術技巧對后來的詩詞無疑會產(chǎn)生積極影響。周邦彥 《浣溪沙》: “日射攲紅蠟蒂香,風干微汗粉襟涼。碧紗對掩簟紋光。自剪柳枝明畫閣,戲拋蓮藥種橫塘。長亭無事好思量?!痹~的前五句讓人感到好象是實寫現(xiàn)在的事,第六句才 “叫醒”全篇,原來作者是在旅途 “長亭”回想往事,前五句則相映成為虛寫了。可見說賀鑄妙用結句的詞作 “開后文無數(shù)章法”是不無道理的。
上一篇:起結類·以景結情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起結類·拓筆作收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