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類·提空之筆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 (張炎 《高陽臺·西湖春感》下片)第一句曰 “當年燕子知何處”,近與“萬綠”、“荒煙”之地,遠與 “能幾番游”之時,嶺斷云連,作提空之筆,即玉田所謂“過片不可斷了曲意”者,故譚獻標出 “章法”二字。(陳匪石《宋詞舉》卷上)
【詞例】
高 陽 臺
西湖春感
張 炎
接葉巢鶯,平波卷絮,斷橋斜日歸船。能幾番游?看花又是明年。東風且伴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更凄然,萬綠西泠,一抹荒煙。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無心再續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閑眠。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
【解析】提空之筆,這里是指作詞時的一種寫作技巧和方法。作者在描寫吟詠時,于文意轉遞的關鍵時候,用幾個字或一短語將上下章溝通連接起來。這幾個字或短語,既是上文意思的集結點,提挈了前文,又是下面意思的發散點,開啟了后文。運用這種寫法,能使作品在前后縱橫、風行雨布時,不會失去調度而散亂無章。作家在運思時,盡管騰挪跳躍,揮灑自在,但因為不忘在時空提挈上續而不斷,嶺斷云連,因此作品顯得筆致清空,卷舒有序,意慨貫注如一而又向深沉推進,章法嚴整。這種寫法,使我們在閱讀和欣賞時,不僅可以因為作家筆法的清空,而讓我們的形象思維有了充分施展發揮的天地,而且因為作家的處處關合,使我們在欣賞過程中,始終能把握住作品,如海中探驪摘珠一般。
張炎作詞就非常講究章法,他在 《詞源》 下編里就說篇章之中須開合斷續,鉤連提挈,“過片不可斷了曲意”。他的 《高陽臺·西湖春感》 就用了“提空”這一技法,將重到西湖時所見所感,特別是南宋亡后自己的滄桑淪落、凄涼怨慕的情懷,借春殘景衰的諸般景象表達出來了。
詞的開頭寫出春深景物,韶華秾麗;“斷橋”句點明游湖盡日,薄暮始歸。因重到西湖時,已江山易主,自然有昨是今非之感,心情凄楚蒼涼,接以“能幾番游”,文情陡變,哀嘆芳景不再,春光將逝。“東風”二句是借喻,承續前句之意,寓有臨安淪亡之感在內。兩句之中,哀傷低回往復,如環無端,意極沉痛而語極深婉。“更凄然”三句,與起筆遙應,補足“堪憐”。“萬綠”句,將亂后西湖景象全副寫出: 賈似道當國時,葛嶺、里湖一帶別墅連營,游人無放過者,笙歌終日,游人無敢犯者,而今昔日繁體,盡歸“一抹荒煙”。其中該有多少興衰之感!
過片換頭“當年燕子”三句,用事寄意。燕本依人,人亡屋毀,燕亦不知筑巢何處,可見西湖殘敗之甚。“苔深草暗”,乃眼前景表層意,“鄰人之笛,懷舊者感之”(劉熙載語),張炎“詞深于興”,因此,這里當有深層意。有人說張炎這里用劉禹錫 《烏衣巷》 詩意,關合北宋之亡的感慨; 有人說哀傷元兵迫近臨安,朝臣曾淵子等逃遁之事。不管取何種說法,這里寓有詞人滄桑之感是不錯的。從詞法來看,張炎論詞主清空,不主質實,這里借用典故但又用借指法描寫,所以當然比坐實描寫要清空得多。從技巧上說,這里用提空筆法,一方面用它將上片景物情事、時間空間,一并提捏,籠而總之: 國亡春殘,西湖往日勝景蕩然無存,一抹荒煙之中苔深草暗,游人自然罕至,既游人不至,便燕來也少,當然激起詞人“燕子何處”的感傷,其意極為綿密; 這是遠接鉤連,時空上鉤連。另一方面,用它領起下片,借慨時事,將意境往深層濃密處推進,把前面春殘景衰的惜春怨春之情,與下片幽怨憤懣的慷慨,隔句鉤連起來,這是近承關合,空間的延續。正因為這里作者用筆如此精思老道,文章如此嚴整,所以譚獻讀到此處時,特標出“章法”二字。張炎用提空鉤連之筆,在這里用以抒寫昔是今非、滄海桑田的感慨,表現詞人凄涼幽怨的身世嗟嘆,有著一層一遞、一轉一深的好處,如同 《離騷》 的一唱三嘆,讀之令人憤然扼腕! 下面“見說”二句,既承前句,亦是加倍寫法。前面說屋毀梁燕不知歸于何處,后面則說連托跡煙波的鷗鳥,如今也為愁困,那么人間之愁不就于此可見全豹了。用“見說”二字,再虛提一筆,托他人口氣,這又是清空之處。末了 “無心”幾句,復由此而賦,西湖殘破如是,縱有笙歌,又何忍再續舊夢呢! 流落江湖的詞人,只好獨掩重門,淺醉閑眠。但淺醉閑眠又徒增“閑愁最苦”,不忍開簾里便透露出作者的落魄之感,同時也將前面春殘景衰之意,復納其中,含蓄雋永,使詞的境界轉益深沉。同時,這里的“怕見飛花”,意又自 “當年燕子知何處”里衍化出來,籠照了前面“幾番游” 、“萬綠西泠”、苔深草暗諸句,以幽怨凄涼之情總束全篇,首尾更其圓合。
總之,張炎在本詞中一任真情自然流露,用筆宛折多姿,講究提空章法,使上下片詞意相互聯結,意轉深沉,將盛衰之感和亡國之恨,一寄于詞,從而形成了“清遠蘊藉,凄愴纏綿”(劉熙載 《藝概·詞曲概》)的風格,使人吟詠再三,體味無窮。
上一篇:結構類·章法入神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結構類·循題布置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