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何山松桂
【出典】 宋·蘇軾《蘇軾詩集》卷八《游道場山何山》詩:“道場山頂何山麓,上徹云峰下幽谷。我從山水窟中來,尚愛此山看不足。……山高無風松自響,誤認石齒號驚湍。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瑤席。階前合抱香人云,月里仙人親手植 ……白水田間問行路,小溪深處是何山。高人讀書夜達旦,至今山鶴鳴夜半。我今廢學不歸山,山中對酒空三嘆。”舊題宋·王十朋注:“(趙)次公曰:‘何山以何鍇讀書得名。’”清·查慎行注:“《太平寰宇記》:‘何口山在烏程縣南十里,昔曰何山,亦曰金蓋山。’《吳興掌故》:‘何山與道場山聯接,為北一支,金蓋是南一支。’”
【釋義】 何山在今浙江吳興縣南,因晉代何鍇寄山讀書而得名。蘇軾詩詠何山,言及無風自響的松樹與其香人云的桂樹。
【例句】 準擬何山松桂,折足鐺能安穩,芋火對闌殘。(呂渭老《水調歌頭·十月初十日,同周元發謁姚氏昆季……》1121)這里用本典設想遁居山林的幽隱生活。
上一篇:典故《何為是棲棲者》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何必養天閑》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