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一般是指近體詩中所用字的聲調(diào)。即人們常講的“平、上、去、入”四種聲調(diào)。平調(diào)分兩種,陰平和陽平。陰平較小聲,陽平較大聲而且聲尾上揚。平調(diào)基本上是平緩輕柔的聲調(diào)。仄調(diào)分三種,上聲高昂明亮;去聲尖細哀柔;入聲短促。若以西方音樂的節(jié)拍來分平上去入四聲的長短,順序分別是平聲4拍,上聲3拍,去聲2拍,入聲1拍。中國古籍中有不少關(guān)于“平仄”的說明。其中明朝文人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提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而清朝文學(xué)家顧炎武在《音論》一書中將“平仄”的概念簡短說明為:“平聲輕遲,上、去、入之聲重疾。”
關(guān)于“四聲”,相傳為南朝沈約制定。在他的《四聲譜》中,也有平仄的區(qū)分記載。不過比較完整的詩歌聲律論還是在沈約的《宋書·謝靈運傳論》之中:“夫五色相宣,八音協(xié)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jié),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一簡之內(nèi),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這段文字的大意就是要求人們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使用高低輕重不同的字音,互相間隔運用,使音節(jié)錯綜和諧,即后世所謂的“調(diào)和平仄”。除“四聲說”以外,沈約還提出了“八病說”,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八種聲律上的毛病。“四聲說”“八病說”在詩歌聲律上提出了規(guī)范和創(chuàng)作模式。詩歌聲律論的提出,為近詩體(律詩)的正式形成開辟了通途。唐朝初年,“四聲”正式二元化為“平仄”后,真正意義的格律詩得以產(chǎn)生。
值得一提的是:以今天的普通話來說,“平”就是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仄”就是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不難發(fā)現(xiàn),古人所指入聲,在普通話中,已經(jīng)消失了。
上一篇:如何識別入聲字
下一篇:什么是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