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鳳簫
清康熙雍正間刊本
《引鳳簫》目錄書影
清康熙雍正間刊本
《引鳳簫》正文書影
清代白話長篇世情小說。四卷十六回。題“楓江半云友輯,鶴阜芟俗生閱”,作者真實姓名及生平不詳。成書于清康熙、雍正年間。
現存主要版本清康熙雍正間刊本,藏大連圖書館;清乾隆九年(1744)刊本,藏大連圖書館;清咸豐七年(1857)廈門文德堂刊本。1985年臺灣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說叢刊”、中華書局“古本小說叢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印清康熙雍正間刊本,1988年春風文藝出版社“明末清初小說選刊”《金鳳簫》排印本。
北宋神宗年間,山東青州府樂安縣有白引,字云汲,號眉仙,年十五,不以功名為意。一日隆冬,白引與詩友于雪后賞梅,遇仙人黃犢客賜四言:一曰“駕一葉之扁舟,挾飛仙以遨游”。二曰“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三曰“鳳凰臺上憶吹簫”。四曰“羊子當年墮淚碑”。此四言一出,遂成讖語,后一一應驗。其父監察御史白埌上疏彈劾王安石新法,遭排擠,就告老還鄉。那年元宵節,以劉釗為首的一伙強盜前來打家劫舍,幸虧家人和眾鄰合力抵抗,劉釗被擒。白埌聽劉釗說原為漁民,為生活所逼才鋌而走險,就贈金帛放歸,同時決定舉家從城里遷到郊外黃泥堡,把宅子分給眾鄰居住,仗義疏財,賑濟鄉民。當地縣令立碑“留隱”,褒獎白家美德。王安石知道后就進一步陷害白埌。時呂惠卿與王安石之子狼狽為奸,擅弄權術,罷廢貶逐朝廷一大批官員,又決定捉拿白埌入京。批文到了樂安縣,知縣勸白埌潛逃躲避,白埌則決定去京對理。劉釗聽說白埌被押解,就一路追到京城,于夜里劈開監門救出白埌,飄流在五湖中以打漁為生,遂應了黃仙人第一言。
因避家難,白引逃到杭州新城縣一個小庵棲身,又應了黃仙人第二言。卻說新城縣有個女才子,叫金鳳娘,就是侍郎金革的長女,年方十七,長得天姿國色。三月初三,同往年一樣帶侍婢霞簫來牧云庵燒香,見粉壁上白引的詩,愛憐其才。回去告知母親,想聘白引來當幼弟的塾師。不料陰差陽錯,被庵里尚未落發的徒弟了緣鉆了空子,冒名頂替赴館。第二年三月初三,鳳娘又到庵里燒香,見粉壁上又有白引的新詩,不覺大驚,細問之下,方知了緣是假冒的,便以行為不檢為由辭了了緣。牧云庵師父正式介紹白引到金家續館。自從白引到金家當了教師,經常有文人墨士來訪白引,門庭冷落的金家變熱鬧了。 一天鳳娘取四種海棠為題,讓婢女霞簫去考白引,白引頃刻而就,詩句雅逸清新,寓意深遠,鳳娘稱贊不已,更加愛慕。白引也早聽說鳳娘才貌雙全,在霞簫面前流露相思之情。 一來二去,白引與鳳娘、霞簫互贈信物盟書,私訂了終身。 另一婢女紅英以為白引與了緣是一路貨色,常來勾引,勾引不成便惱羞成怒,在老夫人面前誣告白引調戲她。 幸好有鳳娘的幼弟證明,風波遂平。
不覺一住三年。王安石、呂惠卿先后被罷官,過去放逐之臣都又召還。白埌聽到消息,帶著劉釗回到肯州。不久白引也被朋友找回。白埌得知白引在杭州與金家鳳娘的誓盟,便派人送聘禮去求婚。那年神宗駕崩,哲宗接位,后廢新法,金革離家十多年一直沒有回過杭州的家,在赴青州知府任時,路過杭州與家人團圓,正好白家來求婚,金革大喜,即刻備了行裝,帶了全家乘船去青州。白引與鳳娘、霞簫喜結良緣。這就應了第三言。白埌為劉釗造屋娶妻,劉釗也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后來白、金兩家都子孫滿堂,少年才俊,中舉當官,長者福壽雙至,無疾而終。由于白埌一案得以昭雪,當初被毀之碑又重新立于通衢,此又應了第四言。白引于王安石罷相后也不復出,隱逸一世,死后同父親一樣受到朝廷謚號,傳名碑亭。
上一篇:《巧緣艷史》介紹|賞析
下一篇:《歸蓮夢》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