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茅亭圖
清·姚宋作
紙本淺設色
縱一二七.五厘米
橫五四.五厘米
藏鎮(zhèn)江市博物館
這幅畫在構圖取景上,將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的平遠之景,與巨巖疊嶂拔地參空的峻偉之景交融為渾然一體,因而令人感到氣象壯闊、意境深遠。巨巖疊嶂矗立于前,往往因其峻厚堅實,使觀者在視覺上有一種重實的逼人之感;看來作者是有意將那座赫然的巨巖大山矗立于畫中央,將它作為一種主題來有力地撼動觀賞者的心弦。對于山石的處理,畫家是勾勒多而皴擦少,其形態(tài)和用筆都有意表現(xiàn)得規(guī)整而單純化,由此更增加了巨巖大山那種堅實的力度。由于將龐然大物置于中央容易使畫面顯得迫塞局促呆板,畫家在確立了主峰位置之后,便注意通過畫面下方的岡巒坡岸以及左上角的空曠來疏散整個畫面的氣脈。這些岡巒坡岸的勾勒皴擦與主峰一樣,同樣也是規(guī)整、單純而有力度的,只是因其在畫面上所處空間位置變遷的差異,因而在用筆之輕重、筆與筆之間交疊之多寡有無以及墨色之濃淡枯潤方面,顯出了一些差異。這樣整幅畫面的山石因畫家對其處理的規(guī)整、單純而顯示出來的一種內(nèi)在的同一性,可以說恰好反映了這一類地貌構成的山脈結構的內(nèi)在規(guī)律。而畫家也正是通過對這種內(nèi)在的相對的同一性的反復運用,使得整個山脈之間在內(nèi)部有一種蜿蜒移動的力度的傳遞,因而使畫上山脈的整體氣勢得到強化,加深了觀賞者的視覺印象。
姚宋在此圖中表現(xiàn)的峰石趨向于單純。為了打破山石的單調(diào)感以顯示變化并表現(xiàn)空間層次,畫家在近處山石之間穿插安置了一些俯仰有致的雜樹、茅亭、老屋以及坡岸邊跨溪的板橋等。浩淼空闊的秋水,從畫面的左上方迂回而來,那一長片茫茫的虛白與右面峰石的大塊留白遙相呼應,在雜樹、亭屋、板橋等景物的點綴映襯之下,使得整幅畫面更顯出秋天的蒼茫遼闊的意境。
從姚宋這幅畫中可以明顯看出他汲取了弘仁的法乳。弘仁在康熙二年(1663)去世時,姚宋還是個年方十五六歲的少年。弘仁的早逝,使這位大師過早中斷了自己的藝術生命;而后繼者姚宋通過自己深體細悟的苦學,能將老師的衣缽繼承下來發(fā)揚光大,這對后人來說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人們從中也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流傳有緒。
溪山茅亭圖
上一篇:《西齋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避暑山莊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