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云詩意圖
元·馬琬作
絹本設色
縱九五·六厘米
橫五六·三厘米
藏上海博物館
此圖描寫山嶺深處日暮雨后的景色。畫面中央山岡盤桓,形似臥虎,與左右陂陀成鼎立之勢。丘陵上林木叢生,枝繁葉密,郁郁蔥蔥,正是盛夏萬木向榮的季節。山下溪流匯聚成潭,岡岸間有板橋相接。近水平臺筑茅亭一所。遠處山巒層層疊疊,在迷濛的云霧里時顯時隱,猶如百千蛟龍在云海中翻騰。山嶺腳下岡陵轉折深處坐落叢林村舍,掩映在蒼茫暮靄里。全圖的布局以高峻的峰岫和巨大的岡石作為主體,具有雄偉壯闊的氣勢。同時布置潺湲和跳躍的溪泉,茂盛的草木和板橋茅舍,并在群峰間烘染繚繞氳氤的云靄,使境界顯得既蒼莽又空靈。北宋著名山水畫家郭熙在山水畫論著《林泉高致》里說:“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以煙云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云而秀媚。”馬琬可謂深通山水畫的要諦,善于把山巒、溪水、草木、煙云融合組成一體,使畫面氣脈流暢,神采煥發,塑造出“過雨白云肥,丹崖蘚作衣。磴回徑茂樹,景晏閣輕霏”(圖上僧如阜題詩)的奇麗意境,畫家自題“暮云詩意”,殆非虛言。
貝瓊《清江集》稱馬琬“每遇佳山水必托之毫素,有董北苑、米南宮之法。”此圖在筆墨技法上有董源和米家山水兩家之長。圖中大岡坡石和主峰,運用凝重柔和的披麻皴筆層層勾皴,表現出渾厚偉峻的形勢。山頂多礬頭和山腳布置卵石的格法都出自董源,而筆法較為簡潔。遠山和樹叢的表現,充分吸收了米氏云山的技法,或用水墨輕染淡抹,或用濃淡墨色縱橫點染,把煙雨迷濛的雨霽氣象生動地傳寫了出來。此圖在水墨皴染的基調上,還巧妙地敷施色彩。如山巒陂陀罩染一層淡淡的青綠,山巔向陽面敷著薄薄的赭石,樹葉點染花青,使物象呈現出晚霞映照下微妙的光影色彩變化,暮色蒼茫的氣氛相當濃重。
馬琬傳世作品水墨居多,如至正九年(1349)所作的《喬岫幽居圖軸》、至正二十六年所作的《春山清霽圖卷》等,都明顯地恪守著董源、黃公望的矩步。而此圖融會了米家山水的墨法和水墨兼施青綠的手法,格調渾穆而又明秀,可謂是馬琬另辟蹊徑別具風貌的佳作。
圖上畫家自題“暮云詩意。至正己丑閏七月望日馬琬文璧作”,下鈐“魯鈍生”白文方印、“馬琬文璧印章”朱文方印。又有四明僧如阜(字物元)的題詩。圖經明嚴賓、清歸希之收藏,著錄于清顧復《平生壯觀》。
暮云詩意圖
上一篇:《春塘柳色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漁莊秋霽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