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訪戴圖
元·張渥作
紙本墨筆
縱九一.一厘米
橫三九.三厘米
藏上海博物館
《雪夜訪戴圖》是一幅白描人物畫。內容主要是描寫東晉王徽之雪夜乘舟去訪問他的好友戴逵的故事。
戴逵字安道,是東晉時期一位隱士,詩文、書畫都有很高成就,又善鼓琴。為人性格高潔,不逐時流,常以琴書自娛。當時武陵王司馬晞聞知戴逵是一位鼓琴能手,便派人去召喚他,戴逵對著使者把琴投擲于地,氣憤地說:“戴安道不為王門伶人。”之后,就徙居會稽剡縣(今浙江嵊縣)。后來朝廷又多次召他做官,他都以父病為由推辭不就。
王徽之字子猷,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為人卓犖不羈。性愛竹,曾指著竹說:“何可一日無此君耶!”仕至黃門侍郎,棄官東歸后,居會稽(今浙江紹興)。
“雪夜訪戴”的故事,見《世說新語·任誕》。王徽之居山陰時,在一個深夜,大雪初霽,他一覺醒來,命人酌酒,又步出居室,對著白雪皚皚、萬籟俱寂的景色,忽然想起好友戴逵,便不顧路遙和夜深,當夜乘小船到剡縣去看他。舟行緩慢,黎明才到達目的地,徽之來到戴家門前,卻沒有叩門相見,而是轉身返回。有人感到很奇怪,問他既為思念戴逵而來,為什么不進門探望,卻急于要回去呢?徽之說:我是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一定要見到戴逵呢!在徽之心目中友誼重在內心,而非形式,見面與否了無差別。這種看法后人傳為佳話。這幅畫所表現的正是這一段內容。
只見山溪雪后,溪岸老樹槎枒,木葉盡脫,白雪爛然,寒風凜冽。畫面中心是一艘小船,船艄上童子使勁地撐著竹篙,小船慢慢地離岸啟航。徽之坐在船艙里,左右兩旁放著包袱和書卷,雙手縮在衣袖里作打拱狀,似在默默地遙向戴逵“告別”。作者選擇了這個有趣故事的重要環節加以刻畫是別具匠心的。
此圖風格是傳統的白描畫法,它純以線條來描繪物象的形態。這種技法優美而又有骨力,極富有概括性和表現力。人物造型純用細勁的鐵線描,線條簡練明快;面部須眉細致生動,目光炯炯有神。樹石采用白描與水墨相結合的畫法,線條有長短、粗細、屈折、濃淡、疏密的變化,很有節奏感,使整個畫面在雪后凝靜的氣氛中,顯示了大自然的生命活力。人物的衣帶、船幃、樹干、坡石略加淡墨渲染,加強不同物象的質感、層次,從而收到了狀物傳神的效果。全幅構圖簡潔,主題突出,筆墨靜美,情感內涵。畫的左上方署款“叔厚”(張渥的字)。
雪夜訪戴圖
張渥的畫以白描人物著稱,擅長以細勁飄逸的筆法,寫出生動有神的形象。他的畫深得北宋著名人物畫家李公麟的精髓,被譽為李公麟后的第一人。在張渥所處的元代,人物畫不太被重視,一般人都認為它是畫工的職業范圍,文人畫家往往不屑為之,一些著名畫家如趙孟頫、錢選等也只附帶從事人物畫的創作。張渥以創作人物畫為主,并且大量從事釋道人物像的創作,突破了當時所謂文人畫家和民間匠人畫之間的界限,在當時確系難能可貴。
此圖曾經清代宮廷收藏,畫幅上有清乾隆題詩及“乾隆鑒賞”等印。后由潘延令、宮子行、何瑗玉、龐元濟收藏,《虛齋名畫錄》著錄。
上一篇:《九歌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墨梅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