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谷圖
北宋·郭熙作
絹本水墨
縱一六八厘米
橫五三.六厘米
藏上海博物館
“唐畫山水,至宋始備”(湯垕《畫鑒》)。北宋時期,山水畫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不但風格、技法已相當成熟,而且題材、內容也十分廣泛。畫家們把自己對祖國山水的熱愛與個人審美情操的抒發,融匯于山水畫的創作中,從而向社會展現了一大批令人嘆為觀止的杰作。郭熙的《幽谷圖》,就是其中一件值得重視的珍品。
由于畫身無款識,前人曾疑此圖原來“必屏障大幅,今存其一”(《墨緣匯觀》卷三)。但從畫的章法、筆墨來看,似不盡然。因為在宋代,畫家不落款是常有的事。此圖上鈐一朱文大印,或為“宣和御寶”,但因模糊難辨,不能確定。又有明、清兩代的一些鑒賞印。清乾隆時,《幽谷圖》收入皇宮,建國后,為上海博物館收藏。
此圖所畫景物,具有典型的中國西北山川風貌的特點。山下,一股清泉從參差崚嶒的巉巖中噴涌而出,波回崖壁,浪激石尖,訇訇有聲,跌入深潭,騰起一片迷茫之氣。臨潭而立的一塊巨石,渾樸天成,石縫中三五棵老樹,枯枝上不著一葉,唯見其盤根錯節,虬屈舒伸。隨著山勢蜿蜒而上,坦蕩如砥的峰巔漸入眼簾,然而峰巒之間則是一道盤回屈折的深谷幽壑。崖邊林梢層層,歷歷可見;谷底寒氣森森,黯淡難辨。遠處的主峰,如虎踞龍盤,巍然屹立,下臨千丈絕澗,浩浩渺渺之氣,直與天接。
郭熙是北宋時期的著名畫家,他的筆墨技巧,“稍取李成之法,然后多所自得”(元湯垕《畫鑒》),畫出了一種清新幽雅的風格,有“獨步一時”之譽。在《幽谷圖》所用的筆法,頗能代表郭熙的這種藝術風格。如圖中的山石,全以淡墨渲運皴擦而成,但并不因為用了淡墨而失去險峻巍峨的形象,相反,倒很好地體現了北方山川在冬天的那種歷落蕭瑟的氣氛。山上近處的樹木,用很濃的墨色勾出主干,筆力剛健瀟灑,十分簡練。特別是樹枝,畫得酷似鷹爪,細細辨認,可見其筆筆相連,有時一筆而成一片,或參差向上,或離披而下,不同的形狀,當是代表不同種類的樹木。遠處的林木,又是另外一種畫法,先以淡墨點染為葉,兼有重復點染而成的,然后依山勢在空隙處用稍濃的墨勾畫主干,所費筆墨不多,但其層疊錯落之狀,非常清楚。從全圖的筆墨效果來看,最醒目的地方不是山石,卻是樹木,其原因何在?因為郭熙畫山水,有著深厚的現實生活基礎,他積前人創作經驗與自身觀察的體會,把握四季山水的特征。他說:“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林泉高致》)《幽谷圖》所要表現的是北方山川的冬景,他用這種方法來處理山石與樹木的關系,不正是為了傳達“冬山慘淡而如睡”的藝術境界嗎?
幽谷圖
《幽谷圖》的章法結構,以“高遠法”為主,正面的溪山林木,盤折委曲,鋪設其景,不厭其詳,使人近觀遠視,皆有所得。郭熙曾總結山水畫的構圖法,謂有“三遠”,即:高遠、深遠、平遠。他說“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其色“清明”,其勢“突兀”(《林泉高致》)。可見,《幽谷圖》之所以能在氣勢上給人一種高危磅礴的感覺,是與畫家正確的創作指導思想有密切關系的。
取景典型,筆墨簡練,構圖得當,這是《幽谷圖》主要的藝術特色。它顯示了郭熙精湛的繪畫技巧,同時也證明,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已經達到了一個怎樣的藝術高度。
上一篇:《早春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樹色平遠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