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弩之末
【釋義】
形容強大的力量開始衰弱,不能再起任何作用。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韓安國列傳》:“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gǎo)。”
東漢·班固《漢書·韓安國傳》:“且臣聞之,沖風之衰,不能起毛羽;強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縞。”
【典故】
漢武帝時期,韓安國任職御史大夫。當時,漢朝和匈奴之間關系不穩(wěn)定,有時交戰(zhàn),有時議和。有一次,匈奴方面突然派遣一位使者前來議和,漢武帝一時難以做出決定,便召集文武百官,共同商議。
有一個叫王恢的大臣,之前曾在邊疆做了幾年官,對于匈奴的情況比較了解。在他看來,憑借漢朝現(xiàn)在的實力,必定可以打敗匈奴,所以他反對議和,建議漢武帝采取軍事行動,發(fā)兵征討匈奴。
韓安國反對說:“匈奴的實力也在日益強盛,而且他們神出鬼沒,很難有一個固定的居所。如果我們發(fā)兵攻打他們,不但很難勝利,而且兵馬千里跋涉,到達那里時一定會疲憊不已,匈奴卻以逸待勞,大大增加了戰(zhàn)勝我們的幾率。這就好比射出去的箭飛到最后時沒有力量,連最薄的綢緞都無法穿破,就好比狂風的尾巴,連很輕的羽毛也無法吹動。并不是因為我們開始的力量不強大,而是到了最后力量會衰竭,起不到什么作用了。我們發(fā)兵征討匈奴,確實是一個不理智的決定。依我看來,不如議和。”
漢武帝采納了韓安國的建議,同意匈奴的議和主張。
上一篇:彈冠相慶典故故事|彈冠相慶釋義
下一篇:當務之急典故故事|當務之急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