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一以我為牛,一以我為馬
【出典】 《莊子·應(yīng)帝王》:“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唐·成玄英疏:“忘物我,遺是非,或馬或牛,隨人呼召。人獸尚且無(wú)主,何是非之有哉!”
【釋義】 《莊子》載蒲衣子(堯時(shí)賢人)語(yǔ),稱頌泰氏(上古帝王)不受外物之累,聽任人把自己或稱為牛,或稱為馬。借寓言人物表現(xiàn)了莊周崇尚超脫物累的思想。
【例句】 一以我為牛,一以我為馬。人與之名受不辭,善學(xué)莊周者。(辛棄疾《卜算子·用莊語(yǔ)》1946)這里用《莊子》寓言語(yǔ),表現(xiàn)了超脫外物牽累的心境。
上一篇:典故《一人口插幾張匙》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一十二都門》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