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顧一生,如今已是一抹霞光照射著生命之流。我放眼望去,無邊的原野綠色蔥蘢,綠得使人心醉。在這綠野上,一條大河在奔流。它時而洶涌澎湃,一瀉千里;時而又流動遲緩,礁石嶙峋。它有時也混著泥沙,失去了閃閃的光澤。然而,它卻不停地流著,流著,繞過不斷出現(xiàn)的險灘、暗礁,奔騰不息地流著,一直流向無邊的大海。
我眼中的綠野,是祖國廣袤的大地。我眼中奔流的大河,是我們的黨。而在那大河里時而泛起的小小水泡,那就是我的生命——我的生命之流附著于黨的河流里,我要和黨的長河一同流向大海。
我只要回顧自己的一生,一條光輝奪目的大河就會出現(xiàn)在我的心頭。黨在祖國的大地上已經(jīng)奔流六十年了;而我這個小水泡——有時,也許會激起微微的浪花,也在黨的河流里浮泛四十多年了。使我永遠難忘的情感,是那尋覓、追求黨的純凈而又狂熱的情感。那是一九三三年初,正當北京白色恐怖異常嚴重的時刻,正在失學失業(yè)尋找出路的我,得到革命朋友的啟發(fā)、教育,又如饑似渴地讀了些革命書籍,于是,我熱烈地追求、尋覓起黨來!因為我有了新的信念: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才能救中國??墒?,那時黨在白區(qū)遭受到百分之百的破壞,我所認識的革命朋友不是不見了,就是被捕了。四顧茫茫,我到哪里去找黨啊?然而,我還是要找!我不愿我的生命擲在毫無意義的個人衣食上;我要把我的生命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這理想使年輕的心燃燒起火樣的激情。彼時我雖然沒有入黨,可我已經(jīng)躍入黨的河流,我的心無時無刻不在隨著她飄浮。
從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三六年,因為找不到黨,我苦惱,我夢魂不安。意想不到竟出現(xiàn)過這樣的情景:我走在街頭,每當看見一個衣著樸素、面容嚴肅的人,我就佇足多看他(或她)幾眼,心理帶著渺茫的希望,猜想、企盼:“這個人也許是個共產(chǎn)黨員吧?他要是,他要是能夠介紹我入黨,那該有多好啊!”真是想入非非!不相識的路人走遠了,我還在悵惘地望著他的背影輕輕嘆息。
一九三六年冬,我終于參加了黨。那幸福啊,怎么說呢?今天生活在黨的身邊的年輕人是不會想象得出的。你渴望已久的理想一旦實現(xiàn)時,它會給你一種夢寐般的感覺。帶著這夢寐般的幸福感,我投身在抗日戰(zhàn)爭的硝煙烈火中,度過了漫長的艱苦歲月。而這歲月直到今天回憶起來,仍然充溢著幸福感。入黨前后雖然熱情橫溢,但對黨畢竟混雜著小知識分子美妙的幻想和主觀的想象。黨究竟偉大在何處?正確在哪里?她將如何領(lǐng)導人民打敗敵人走向勝利?我是茫然的。只有當敵后游擊戰(zhàn)爭進入極端艱苦、危險的階段,在多少次被素不相識的農(nóng)民群眾,用他們的生命、鮮血從危急中挽救了我的生命后;只有當抗日戰(zhàn)爭的進程,一步步按照毛主席《論持久戰(zhàn)》中所論述的預見,終于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后,我的思想、感情才有了較大的變化——這就是從革命的實踐中,從切身的體會里,我才真正認識了黨的光榮、正確和偉大。我才深切感受到我投身革命、擁向黨的懷抱是何等有價值、有意義!假如沒有黨,我想象不出我會成了個什么人——作家嘛,連想也不敢想。更多的,我恐怕早在那舊社會的魔窟中沉淪了。……今天,我還在黨的長河里冒著小小的浪花。這浪花使我的生命充實,心靈幸福,我禁不住歡快地吶喊,我也禁不住憂慮。
這是為什么?
在今天的大好形勢中,我又聽見了風雨聲,聽見了波濤滾滾的呼嘯聲。我感到我們的黨又面臨著新的困難課題——我們何時才能實現(xiàn)人民的意愿,建成一個既有高度精神文明,又有高度物質(zhì)文明的社會主義社會呢?“四人幫”留下的爛攤子,垃圾成堆,如何清除?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遭到種種有形和無形的破壞,怎么恢復?人口多,底子薄,困難重,阻力大,而我們的任務又是這樣的艱巨……想到這兒,我的心黯然了??墒?,不一會兒,我的眼前又出現(xiàn)了美麗的綠色原野,又出現(xiàn)了那條越過重重險阻奔瀉不停的大河。不是么,萬里長江還有三峽險灘,黨的六十年有過多少危急、艱難的日子啊!她不是都一一度過來了么?如今,在三中全會正確方針路線的指引下,盡管暗礁累累,盡管泥沙重重,然而,水流千遭歸大海,一切阻攔時代前進的淤泥,終將被人民的巨浪沖毀、鏟盡,大河總會閃著明亮的光輝滾滾向前。我——一個附著在明凈河水里的小水泡,也將被帶到浩瀚的大海中。不僅如此,在晚霞中,我還望見了千千萬萬朵小浪花正在后浪推前浪地歡跳在白茫茫的河水中。千層浪啊萬朵花,你何等年輕!何等美麗!晚霞漸漸西沉了,早晨的太陽會把河水照得更加絢麗多姿。我笑了——因為我看見了那么多可愛的年輕人,他們也正在黨的大河里翻著浪花呢。
(1981年7月5日《北京日報》)
賞析這篇是楊沫隨筆小品的代表作。她從個人前進的心跡和充實的生命中,寫出了她對黨的追求、感激與信賴,揭示了人生的哲理,謳歌了黨的永恒。
從作者的經(jīng)歷中我們知道,作者的成長和成就都是黨哺育的結(jié)果,而她,也把整個的生命奉獻給了黨的事業(yè)。所以當她晚年回顧走過的人生道路時,對黨的感情、與黨的關(guān)系也就成了根本的、中心的事體。
本文首先描述了她和黨的關(guān)系,接著追憶了對黨的尋覓、入黨的幸福、對黨認識的過程,最后還表述了對黨的事業(yè)的擔心與信心。這樣的經(jīng)歷、認識、思想、感情十分典型,也有力地啟示著讀者:要想作一個真正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必須自覺地、堅定不移地接受黨的教育。
感情的真摯與強烈是本文最突出的特點。作者對黨的追求很像王國維說的“三種境界”。當時失學、失業(yè)、四顧茫然、長嘆“到哪里去找黨”的情景,真如“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繼之大街頭尋覓,每見一位正派、樸實的人便想“這個人也許是個共產(chǎn)黨員吧……他要是能夠介紹我入黨,那該有多好啊!”人家走遠去了,她仍在那里佇立凝神,悵望久久,正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終于找到了黨,并加入了黨,這不又像“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何等欣喜,何等幸福!如今的她,雖然已屆暮年,可仍為黨的事業(yè)艱巨而擔憂,卻又為后繼有人而欣喜。她對黨的感情真可謂一往深情,且又日久彌深!全文實是滿腔感情的奔騰,整個生命的激蕩。因而有力地搖撼著讀者的心旌,與之共震、共鳴!
描述的形象而壯美,又是該文的一大特點。文章把黨比作祖國綠野上的大河,有時一瀉千里,有時艱難曲折,然而從不停息,終歸大海。而自己正是這河中的一個水泡,一朵浪花。然而如今自己這片“晚霞漸漸西沉了”,可“早晨的太陽會把河水照得更加絢麗多姿!”這樣的描述不只形象、壯美,而且境界開闊、豪情奔放,甚至還含著耐人尋味、促人奮進的哲理。陶淵明晚年的心情是“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向稱恬淡;劉禹錫則“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也算達觀。然而他們都不免有強打精神的味道,當然也都僅僅是寬慰自我。
本文中這晚霞、朝陽、大河等所組成的流動不居的宏偉形象才氣韻生動地表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人胸懷的壯闊、事業(yè)的永恒!
上一篇:《重讀《圍城》》原文|賞析
下一篇:《榕樹的風度》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