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端《趙彥端》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小傳】
趙彥端(1121—1175),字德莊,號介庵,太祖弟魏王廷美七世孫。紹興八年(1138)進士。十二年為左修職郎、錢塘縣主簿。后知余干(今屬江西省),遂家于此。孝宗隆興元年(1163)召對,除國子監丞,遷右司員外郎。乾道三年(1167),自右司員外郎以直顯謨閣為江南東路轉運副使。四年,為福建路轉運副使。后為太常少卿。六年,以直寶文閣知建寧府。淳熙二年(1175)卒,著有《介庵集》,不傳。詞集名《介庵詞》,一名《介庵琴趣外篇》,或名《寶文雅詞》
【著述】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介庵集》十卷,左司郎官趙彥端德莊撰,乾、淳間名士也,嘗宰余干。趙忠定,其邑人,初冠多士,德莊在朝,往謁謝,德莊語之曰:‘謹勿以一魁先置胸中。’可謂名言。”同書卷二十一:“《介庵詞》一卷,趙彥端撰。”
喻良能《香山集》卷十二《書趙德莊詞后》:老眼看書成霧,介庵墨妙金篦。波底斜陽紅濕,絕勝彩筆新題。
毛晉《介庵詞跋》(《宋六十名家詞》):德莊名噪乾、淳間,官至清大夫,直寶文閣,知建寧府開府事,賜紫金魚袋,恩遇甚隆,而度量宏博。常戒趙忠定公曰“謹勿以一魁先置胸中”,可想見其大概矣。余家舊藏《介庵詞》一卷,板甚精良,惜未得其全集。又有《文寶雅詞》四卷,中誤入孫夫人詠雪詞。又曾見《琴趣外篇》六卷,章次顛倒,贗作頗多,不能悉舉。至如席上贈人《清平樂》,昔人稱為集中之冠,反逸去,可恨坊本之亂真也。湖南毛晉識。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八《介庵詞》提要:《介庵詞》一卷,宋趙彥端撰。彥端字德莊,號介庵,魏王廷美七世孫。乾道、淳熙間,以直寶文閣知建寧府,終左司郎官。《宋史·藝文志》載彥端有《介庵集》十卷,外集三卷,又有《介庵詞》四卷。《書錄解題》則僅稱《介庵詞》一卷。此本為毛晉所刻,亦止一卷。然據其卷后跋語,似又舊刻散佚,僅存此一卷者,未之詳也。張端義《貴耳集》載,彥端嘗賦西湖《謁金門》詞,有“波底斜陽紅濕”之句,為高宗所喜,有“我家里人也會作此等語”之稱。其他篇亦多婉約纖秾,不愧作者。集末《鷓鴣天》十闋,乃為京口角妓蕭秀、蕭瑩、歐懿、劉雅、歐倩、文秀、王婉、楊蘭、吳玉九人而作。詞格凡猥,皆無可取;且連名入之集中,殆于北里之志,殊乖雅音。蓋唐宋以來士大夫不禁狹斜之游,彥端是作,蓋亦移于習俗,存而不論可矣。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介庵詞》:彥端嘗以“波底斜陽紅濕”之句,見賞于高宗。全集亦多婉轉纖秾,不愧作者。惟集末《鷓鴣天》十闋,儼然北里之音,頗傷大雅耳。
朱祖謀《介庵琴趣外篇跋》(《彊村叢書》本《介庵琴趣外篇》):《介庵琴趣外篇》六卷,汪閬源藏舊鈔本,蓋黃氏士禮居故物也。毛子晉刊《介庵詞》一卷,為《琴趣》所不載者三十三首,而《琴趣》增多之四十首,則三十六首見趙師俠《坦庵詞》。子庵跋稱曾見《琴趣外篇》,章次顛倒,贗作頗多。殆以雜見《坦庵詞》中,故為此語。介庵宦游多在湘中暨閩山贛水間,坦庵蹤跡頗同。編者于二家詞未能一一抉別,似未可遽以贗作擯之。子晉又言,介庵席上贈人《清平樂》,昔人稱為集中之冠,《琴趣》逸去,以為坊本亂真。而是編載之,則又非子晉所見矣。今粗校條記如右,惜子晉所藏《寶文雅詞》四卷,未得寓目耳。丁巳重九朱孝臧。
【總評】
沈道寬《論詞絕句》(《話山草堂詩鈔》卷一):不放閑愁入酒酣,王孫芳草怨江南。夕陽紅濕蒼波底,送盡歸云趙介庵。
葉申薌《本事詞》卷下:趙彥端德莊,有《介庵詞》,為宗室之秀。
譚瑩《論詞絕句》(《樂志堂詩集》卷六):集中偏愛伎名垂,一代宗英作者誰?波底夕陽紅濕句,我家人語阜陵堆。
馮煦《蒿庵詞話》:坦庵、介庵、惜香,皆宋氏宗室,所作并亦清雅可誦。高宗于彥端西湖詞,有“我家里人也會作此等語”之稱。其實介庵所造,比諸坦庵、惜香,似尚未逮。毛氏既許坦庵為放翁一流,又謂其多富貴氣,不亦自相矛盾耶?
張德嬴《詞徵》卷一:集詩句入詞,惟朱竹坨《蕃錦集》篇帙最富。然蘇子瞻、趙介庵均列是體,蓋宋人已有為之者。
上一篇:趙師俠《卜算子·立石道中》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下一篇:趙彥端《瑞鶴仙》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