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女劍》
【本書體例】
金庸著。1萬9千字。載《黃河文藝》特刊。附于《俠客行》后。
戰國時代,吳越世仇。越王勾踐不聽文種與范蠡兩位大夫勸諫,興兵和吳國交戰,以石買為將,在錢塘江邊一戰大敗,勾踐在會稽山被圍,幾乎身亡。幸勾踐在危急之時用了文種與范蠡之計,脫身歸國。臥薪嘗膽,矢志報仇,采用了文種的滅吳九術。即一是尊天地事鬼神,令越王有必勝之心。二是贈送吳王夫差大量財幣,既使他習于奢侈,又去其防越之意。三是先向吳國借糧,再以蒸過的大谷歸還。吳王見谷大,發給農民當谷種,結果稻不生長吳國大饑。第四是贈送美女西施和鄭旦,使吳王迷戀美色,不理政事。第五是贈送巧匠,引誘吳王大起宮室高臺,耗其財力民力。六是賄賂吳王左右的奸臣使之敗壞朝政。七是離間吳王的忠臣,終于迫得伍子胥自殺。八是積蓄糧草,充實國家財力。九是鑄造武器,訓練士卒待機攻吳。——其它八術都已成功,最后一術卻碰上了重大困難。眼見吳王派來劍士八人,所顯示的兵刃之利、劍術之精,實非越國武士所能匹敵。吳國劍士劍利術精,固是大患,而他們在群斗之時,善用孫武子遺法,更是難破難當。令越國君臣一籌莫展。
正當越國君臣一籌莫展之際,吳國派來的八劍士卻在越國街頭耀武揚威、飛揚跋扈、不可一世。適逢—牧羊少女趕著一群羊兒從街邊走過,一名吳國劍士為顯威風,長劍一揮,將一頭山羊從頭至臀,割為兩半,便如是劃定了線仔細切開一般,連鼻子也是一分為二,兩片羊身分倒左右,劍術之精,實是駭人聽聞。誰知這牧羊少女見自己的羊兒被無故殺死,一怒之下,將手中竹捧一抖,打落了吳士手中之劍,戳瞎了吳士左眼。待其它吳士一齊來圍攻她時,她居然也輕而易舉地憑手中竹棍,打敗了吳國劍士八人的圍攻。這一情景恰被范蠡所見到,一問之下,才知這越國牧羊少女名叫阿青。她的搏擊之術學自一頭老白猿,在與老白猿的搏擊戲耍之中,居然學得了一套至精至妙天下無雙的劍法,這就是后人所謂的“越女劍”。
范蠡將阿青請來府上,讓她教越國劍士使劍。阿青在與范蠡相處的日子里,逐漸喜歡上了這位平易近人的長著怪胡子的范大夫,然而范蠡一心卻又全系在被送往吳王宮中的西施身上。阿青得知此情之后,即飄然遠隱,不知其蹤。范蠡命鑄師薛燭督率民工,鑄成了千千萬萬口利劍,又將越女劍法讓劍士學習。三年之后,越王興兵伐吳,戰于五湖之畔。越軍五千人持長劍而前,吳兵逆擊。兩軍交鋒,越兵長劍閃爍,吳兵當者披靡,吳師大敗。二次交戰于余抗山,吳兵始終擋不住越兵的快劍。吳王夫差兵敗自殺。越軍攻入吳國的都城姑蘇。
范蠡親領長劍手一千人,直沖到西施所居的吳王的館娃宮,找到西施,終慰相思之苦。正當是時,越女阿青忽又重現于館娃宮中,說是要殺了西施,這才使得范蠡恍然大悟:“她并不真是個不懂事的鄉下姑娘,她一直在喜歡我。”但在阿青見到西施的美貌之后,臉上的殺氣漸漸消失,變成了失望和沮喪,再變成驚奇與羨慕,又變成了崇敬。覺得西施的相貌比范蠡所說的還要美上幾分。為此,越女阿青再度遠隱,這回是永遠地消失了。然而她竹棒雖未戳中西施,但棒端發出的勁氣卻已刺傷了西施的心口,從而給人間留下了“西施捧心”這一最美麗、最難忘的形象。同時,當然也給人間留下了一套最神奇、最精妙的劍法——“越女劍”。
這是金庸小說中最短的一篇。也是金庸最后所寫的一篇小說。與金庸其它的小說作品略有不同的是,這篇小說可以說是一篇很優秀的“故事新編”。——“越女劍”的故事在許多古籍中都有或詳或略的記載,如《吳越春秋》、《藝文類聚》、古典小說《劍俠傳》、《東周列國志演義》(第八十一回)……等書中都有不同角度的記載。
當然,金庸的小說《越女劍》并不完全是依照上述古籍敷衍而成,而是有著自己獨特的構思。除篇幅的詳略不同之處,小說的重點、情節、情調等,都有自己的特點。
小說《越女劍》中的女主人公越女阿青并沒有及早出場。小說開頭所寫乃是一場吳越劍士之間的驚心動魄的斗劍。接著寫吳越世仇及越王勾踐矢志報仇,但卻困難重重,其關鍵之處恰在于“劍不利而術不精”。直到小說篇幅超過一半,主人公阿青才翩然登場,且出乎意料的是,越女阿青既非宮中衛士、朝中大臣;亦非江湖俠女、風塵女英雄,而是一位美麗純樸天真爛漫的牧羊少女。看起來溫文爾雅、嬌柔無限,真正是“靜如處子、動為脫兔”。——所有這些,盡皆是小說“造勢”的結果。使得小說情節起伏跌宕、柳暗花明。
小說的第二個出人意料之處是,小說雖以《越女劍》為名,但對越女之“劍”并沒有進行多少細致的描寫,對越女劍法更匆匆一筆帶過,如此寫來反倒更加顯出了越女劍法的神奇之處、不可言傳。小說的重心不在越女之劍,而在越女阿青本人。具體地說,是既寫出了阿青的天真爛漫純樸坦蕩的性格、寫出了她纖纖弱質、美麗溫柔的形象,寥寥幾筆便已形神畢肖。更重要的是,小說又著重在越女阿青對范蠡這位中年大夫的愛慕之心的表現上。而范蠡則全然沒想到這一點,他也不可能想到這一點,因為他除一心替越王勾踐思謀報仇之策并努力實施之外,其他所思便是身在吳宮的情侶西施。可以說,范蠡為越王復仇獻計獻策,乃是他的一種“事業”,并報答越王對他的禮遇。而越女阿青之所以教越士學劍,究其原因則并不在為越王或越國報仇之大業,而在于這一切乃是出于她心中的戀人范蠢之所請。……
這樣,越軍滅吳,越國兵民舉國歡騰大仇報復之際,連范蠡與西施也可以慶幸多難情侶終于可以再見并可攜手江湖、隱于山林之間而不再分離。然而對于小說的女主人公阿青卻居然不是如此,她原先想在范蠡見到西施之際,殺死西施,“奪回”范蠡,但被西施美貌所震驚,終于無法下手。因而越國大慶、范蠡與西施大喜之時,阿青卻永遠地失去了范蠡、永遠地失去了心中唯一的戀人。所以,這一刻竟自必是越女阿青傷心絕望之日。
從而,這部篇幅不長的小說中,就顯然交織著兩種矛盾的主題與情調。一方面是臥薪嘗膽、矢志報仇而且慷慨悲歌、壯烈不已;另一方面卻是愛意纏綿、婉轉多愁而且不得其愛、唯自感傷。一方面是家國大仇,另一方面是私心愛意。這二者確實是一種矛盾的主題。孰重孰輕,委實難抉。或許這正是這部小說的真正的寄意與迷人之處。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這篇小說的敘事語言,可以說已達一種爐火純青之境界。鮮明生動而又不動聲色,干凈簡練卻是意味深長。這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也是突出的。在一般的武俠小說、乃至泛小說中也都大有值得借鑒、值得學習之處。
上一篇:《越城嶺傳奇》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邊城落日》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