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英烈傳》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題“空谷老人編次”。前有紀振倫序,署“秦淮墨客”。似作者即紀氏。書共五卷三十四回。存舊刊大字本,光緒八軍盛德堂本,道光二十年雙桂堂本,僅二十回。又有集古齋刊本。
小說敘述明太祖即位后,立長子標為皇太子。不期于洪武二十五年,太子病逝,又立標之長子允炆為皇太孫。一日太祖出對面試皇太孫,四子燕王棣亦對之。太祖閱后,雖喜皇太孫風雅,然氣象不如燕王之博大,自此太祖對傳位之事,孤疑不決,遂召誠意伯劉基問之。劉基認為,皇太孫“純仁至孝,繼世之令主”,又謂燕王棣“智勇兼全,英雄之主”,“天既生之,自有次第”。并與太祖密語半晌。隨之太祖令人取度牒三張,剃刀一把,僧衣鞋帽,密密緘封,又令太監王鉞牢固收藏,至期獻出。于是,太祖便以太孫為嗣,分遣諸王各就藩封。
燕王自恃跟從太祖東征西戰,多立奇功,深受太祖寵愛,每自比小秦王,就封燕國后,胸懷大志,廣集英豪,只候太祖晏駕。南直隸長州姚廣孝者,自幼因家貧祝發為僧,法名道衍。道衍雖佛門弟子,卻常嘆“出身遲了”,以未能輔助太祖取天下為恨。此后他隱姓埋名,常作瘋顛,云游四方,尋訪異人,求教異術。得道后于北平莊壽寺任主持,不久入侍燕王,屢屢進言,深合燕王之意。燕王密令心腹張玉、朱能,招兵買馬,積草屯糧,以待時機。
明太祖三十一年駕崩,皇太孫允炆即位,號建文。忽聞諸王前來會喪,允炆恐有不測,太常卿黃子澄獻計草遺詔一道以阻之。時燕王喪奔已至淮安,接遺詔不肯開讀,暫留淮安。不日朝廷又敕書勒令燕王回國,燕王憤憤北返。后從道衍之計,待葬期一過,悄然入京,當殿而立,不行君臣之禮,以藐視帝皇。戶部侍郎卓敬、齊泰、黃子澄具奏:早除燕王以絕后患。建文帝素以仁柔為旨,不忍下手。
建文帝覽表,見四川岳池教諭程濟一本,言明年七月,北方有變,侵犯京師,乞陛下先事撲滅,建文帝甚怒,傳旨將程濟下獄,候至期定奪。齊泰、黃子澄舉張昺為北平左布政使,謝貴為都指揮使,以察燕王舉動。不上一年又將周王、齊王、湘王、岷王、代王,盡皆廢削。又遣耿讞、景清、宋忠事北平。五人上書告變。建文帝降詔切責燕王,燕王佯狂以避詔書。張昺復密上表章告之。燕王得知,與道衍計,令張玉、朱能,智擒張昺、謝貴等,并殺奪省城九門。復以誅殺齊泰、黃子澄,以清君側為由起兵,并奇襲居庸、懷耒,擒殺宋忠,軍威大振,京城震驚。建文令耿炳文帥兵三十萬北伐,首戰敗北,傷亡甚重,耿炳文龜縮真定城。建文帝聞訊,釋程濟出獄,充李景隆軍師,率五十萬大軍,再度北征。燕王得悉李景隆大軍至德州,反襲大寧。李景隆大軍直迫北平,瞿能父子率先入城,李忌功令其退出。時燕王乘勝回師,重創李景隆,解北平之圍,李逃回德州。李出征敗績,齊、黃為其掩飾,建文帝不察,道衍獻言燕王佯攻大同,誘李景隆往救,以北方寒冷挫李師。李景隆密告齊、黃此伐艱難。朝廷遣郭英等北援,時南軍六十余萬,與北軍會戰于白溝河,燕王幾為瞿能所擒,忽狂風大作,燕王反敗為勝,瞿能父子皆戰死。山東參政鐵鉉,頗有計謀,死守濟南,燕王圍城三月不下。朝廷又遣盛庸為北伐大將軍。燕軍回師。盛軍收復德州,軍威一振,燕王聲東擊西暗襲滄州。盛庸移營示弱,以誘燕軍東昌一戰,燕軍大敗,主將張玉陳亡,燕王得其子高煦之援而脫。建文帝聞訊降詔: 燕王叛逆,然為朕叔,只可生擒,不可暗傷。從此盛庸受制,銳氣大損。建文帝又依方孝儒之計,明里降詔赦燕王之罪,暗下集將調兵。燕王當即識破,遂遣輕騎斷南軍之糧。方孝儒一計未成,又生一計:離間燕王父子(次子高熾),不遂,燕王即發兵南伐,攻占東平、汶上、沛縣。時翰林程濟在徐州監軍,以伏兵挫燕軍,但孤城兵單無以阻敵。后小河之戰,燕連損三將,燕軍被迫北還,何福報捷朝廷。建文帝又降詔召還援軍,南軍失勢,以致靈壁大敗,燕兵直指長江北岸。齊泰、黃子澄見大勢已去,皆棄建文帝而去。程濟勸建文帝出亡。此時老太監王鉞奏:太祖有密藏大篋,大難將至,方可奏知。啟示,見度牒三張,袈裟三套,僧帽三頂,僧鞋三雙,剃刀一把。建文帝剃度后,由鬼門關出,從者二十二人,皆去神樂觀為僧。世人都以為建文帝已死。
燕王入京稱帝,改元永樂。以天子禮葬建文帝,誅齊泰、黃子澄、鐵鉉等。方孝儒死不草詔,被碎磔于市,九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
建文帝東避西躲二十余年,待永樂、洪熙晏駕,直到宣統五年時,才東歸入京,正統皇帝令老太監辨認,遂迎入大內厚奉,壽終后,葬于北京西城外黑龍潭北,碑題: “天下大師之墓”。
《續英烈傳》是一部反映明皇朝初期 (即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皇室內部政治、軍事斗爭的歷史演義小說。它將史學家關注的 “削奪諸藩”、“燕王靖難”、“壬午殉難”、“建文遜國”等明初重大歷史、軍事事件藝術地再現,從而,讓人們看到明皇朝建封統治階級內部、乃至整個封建社會內部爭斗的殘酷、復雜、尖銳性。這樣一幅展示封建社會上層爭權奪利的殘酷無情的畫面,在客觀上起著揭露封建社會固有的腐朽性、虛偽性的作用。在這場殊死的斗爭中,什么“綱常”、“仁孝”,都撕得精光。為了皇位,燕王棣早就暗懷異志,蓄意奪權,他明爭暗斗在先,火并鯨吞在后,直到屠戮建文帝舊臣,無一不是充滿血腥味;建文帝向以 “仁柔”姿態稱世,但在其保皇位時,就不惜置諸叔于死地,他的“削藩”之舉,除了陰險的廢置,無情的謀殺以外,那有一點“仁柔”可言。小說以具體可感的形式,描繪這一場叔侄爭奪最高統治權的斗爭,為后來人提供了透視封建社會形象而又生動的 “課本”。
《續英烈傳》在幾個主要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應當說是基本成功的。如建文帝,他是一位繼位之主,他既要得皇位、保皇位,又想以仁義治世,其人格就便為復雜。在?;饰粫r,他對周、齊、湘、岷諸王 (皆是皇叔),固然采取了鐵血手腕,削之、殺之、遷之、死之,但對智勇雙全的燕王,卻無可奈何,顯出了他的柔弱。這柔弱且是他性格的主導面。這種柔弱的個性,使他幾次錯過了剪除燕王的機會。如燕王擅馳御道,入朝不拜,法當究治,建文帝卻不忍加誅,太祖小祥(帝王周年祭典),燕王從道衍之計,派三個兒子入京祭典。徐輝祖暗暗入朝密奏:“燕王久蓄異志,今遣三子來,實天奪其魂。陛下留而剪除之,一武士力耳; 若縱歸回,必貽后患”。建文帝復瞻前顧后,說什么: “留之固可除患,但恐無名”。再如征討北平,燕王被困,幾乎不免時,建文帝卻降詔: “燕王雖然叛逆,然是朕叔父也,只可生擒,不可暗傷,使有殺叔父之名”。由于建文帝的沽名釣譽,下了錯誤的詔諭,使南軍將領受制,士氣大挫,讓燕王得到喘息的機會,重整旗鼓,反敗為勝。建文帝的悲劇正由他的這種柔弱的性格造成的。
對于建文帝的 “仁柔”,小說的第一回就作過生動的描繪。太祖 “面試皇孫”一事尤為入微。其時,太祖書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建文帝不加思索,一揮而就:“雨灑羊毛一片氈”。而燕王棣獻上一聯則是:“日照龍鱗萬點金”。建文帝思索敏捷,精切風雅,但氣象欠雄,而燕王棣的對句,卻是氣勢博大,出語非凡,皆帝王聲口。對比映襯之中已把建文帝仁柔的人物性格作了生動巧妙的鋪墊。
建文帝執政的四年中,兵亂不止,政局不穩,正是其仁柔寡斷造成。建文帝是位仁孝雙全,聰明絕頂的才子,但不是一個胸懷大略,足智多謀,治國有方的君王。
燕王棣的人物形象,作者是從多層次、多方位來進行刻劃的。在未封王之前,他跟隨太祖南征北戰,英勇非常,屢建戰功。太祖面試屬對時,又顯博大之懷,非凡文思。燕王一登場就是一個文武兼備的好苗子。
在封燕國后,他胸懷大志,廣集賢良,擴充實力。姚道衍投燕都,他如虎添翼,但不急于求成??梢娖涑歉?。當建文帝派要員掣肘時,他佯狂以避詔書。這是燕王忍的極妙寫照,忍,是為了麻痹朝廷,是為了等待時機。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形象生動地寫出燕王的善于使用政治手腕。等時機一成熟,他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擒殺張昺、謝貴,殺奪九門以定燕都。
在與朝廷軍隊作戰時,燕王在戰略上藐視敵軍,而對強大的敵軍,毫不畏懼,從容應戰;在戰術上,他則常出奇兵,以少勝多,儼然是一位優秀軍事家。建文帝令耿炳文率三十萬大軍北伐,行至真定,耿派先鋒楊松駐雄縣為前部、徐凱駐河間、潘忠駐莫州,成犄角之勢,可謂“分撥有分,連絡合法”,萬無一失。燕王卻覷準機會乘中秋南軍酒醉之時,令三千甲士殺得耿部萬人 “俱不能生還”。隨即又誆莫州潘忠來救,伏擊生擒潘忠。等耿炳文知曉,燕軍已向真定壓境而來。燕王令張玉、朱能兩位主將從西北作正兵與南軍交戰,自帶三千精騎,繞道從東南奇襲,殺得耿炳文一敗涂地。后來李景隆等幾次大軍來伐,皆被燕王利用南兵弱點出其不意,各個擊破而敗之。而當軍事力量充足后,他便一舉南下奪皇位。
燕王入京稱帝后,對建文帝的親信歸臣毫不手軟,殺戮齊泰、黃子澄、鐵鉉,是意料之中的事,就是對方孝儒這樣想用而不服用的大臣,也難免滅九族之災。燕王鐵血手段與建文帝的 “仁柔”性格,恰成了鮮明對照,但這卻為他杜絕了后患,確保了二十二年的平安江山。
作者還從燕王的將領、謀士的英勇善戰,戰功顯赫,足智多謀,料事如神等方面,來映襯燕王的英明。
以上皆是本書的成功之處。但由于作者以 “天命論”為指導思想,整部作品中,不管是社會的變遷,還是人們的沉浮,都是天的意志所使,這使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燕王形象的塑造深受限制和影響。白溝河之戰、東昌之戰,燕王戰事不利,危在眉睫,忽然狂風大作,“塵埃障天,沙礫滿面”,刮得南軍暈頭轉向,燕王因此而化險為夷,轉敗為勝。這樣的描繪,固然憑空在燕王頭上戴上了一個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環; 然而客觀上卻顯得燕王無能,同時也表現出作者的無力。姚道衍形象的塑造,更見出作者駕馭人物本領的不高。
道衍是個僧道術士,后來成了燕國的國師,輔助燕王。他既無諸葛亮式的神機妙算,也沒有劉基那種親臨戰場指揮作戰的本領。他只是一位“天意”的披露者,是位神化得 “近妖”的 “謀士”。
《續英烈傳》從總體看,與《英烈傳》的創作路子相似,但其小說的藝術性在某些方面卻強于《英烈傳》。書中建文帝的“仁孝”懦弱,燕王的“智勇”,均描寫得有聲有色。又如方孝儒、景清、鐵鉉被殺戮的壯烈場面,及其錚錚作響,金鐘玉罄般的人物語言,均有震撼人心,催人淚下的力量??上н@類感人的情節,突出人物性格的描繪,在整部小說中占的比例不大,尤其是一些富有戲劇性的史實資料,沒有得到很好的展開,創造出戲劇化的情節來。這固然與作者的水平有一定關系,但作為歷史演義小說創作,也受到當時演義史觀的影響。如信史學派,就主張演義小說創作,字字句句均要有史實為依據。由引看來,《英烈傳》、《續英烈傳》如此創作,也是一種歷史文學現象的表現,就象此類小說中的天命論一樣,都是歷史的痕跡。如果我們能從寬容的角度來審視歷史演義小說,其價值就會超越一般文學史的評述了。
《續英烈傳》雖然鮮為人知,小說史也很少提及。但據陶君起的《京劇劇目初探》,以及一些地方戲劇目可知,其中的故事,在民間實仍有流傳。如《千忠戮》,又名《搜山打車》,漢劇、高腔名為《打車》?!斗叫⑷濉罚置侗萄旌蕖?,昆曲名為《奏朝草詔》?!稛o瑕璧》,又名 《鐵鉉撲油鍋》。這些戲劇都與《續英烈傳》這部小說的內容有關。由此可見,其影響和價值還是有跡可尋的。
上一篇:《續紅樓夢》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羊石園演義》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