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七國樂田演義》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題“古吳煙水散人演輯,茂苑游方外客較閱。”或謂作者即清人徐震,全書二十回,成書于清康熙年間,國內最早的版本為康熙五年(1666) 的嘯花軒刊本,與 《孫龐斗志演義》合刻,名 《前后七國志》,另有光緒積山書局石印本,也與 《孫龐斗志演義》 合刻,但回數與嘯花軒本不同,為四卷十八回。京都文和堂刊本、寶華堂刊本以及上海文明書局石印本均為十八回。另有湖南人民出版社校點本。
此書敘七國稱雄時燕王噲愚頑昏聵,仿堯舜傳賢讓位事,把王位禪讓給奸臣子之,并把反對禪讓的太子平廢為庶人。子之即位,幽禁燕王噲于別宮,太子平與大臣郭隗逃往無終山,燕國大亂。齊國聞信,發兵伐燕。燕人皆望子之速敗,開門迎齊師入城。子之兵敗被俘,燕噲悔恨自殺。齊國軍隊掃平燕地之后,并不撫恤百姓,反而大肆掠奪,致使民間雞犬不寧。不久,燕國百姓殺死玉田守兵,擁立太子平即位,稱燕昭王。昭王即位,筑黃金臺招賢,有趙國樂毅前來報效。樂毅本樂羊之孫,喜談武略。但是時運不濟,投齊而齊不納,入魏而魏不識。聽說燕昭王師事郭隗,筑黃金臺招賢,便來到燕國。果然君臣遇合,相見恨晚。昭王于黃金臺上拜樂毅為亞卿。樂毅不負所望,不到一年,把燕國治理得國泰民安。十年之后,國力漸盛,遂以伐齊復仇為己任。此時齊湣王昏聵,齊國內亂。燕國便聯合秦、趙、韓、魏四國伐齊。在樂毅統率下,五國軍隊秋毫無犯,所向披靡。齊國兵叛民離,望風歸燕。齊湣王自知大勢已去,開臨淄西門連夜遁去。其時齊地唯有莒州、即墨二城未破。湣王無奈,只好遺使入楚,許以割城劃地,求楚王發兵。楚王發兵二十萬往莒州助齊。不料楚軍統帥淖齒趁機殺湣王自立。齊人孫賈率眾殺淖齒,迎齊王之子田法章即位,稱齊襄王。此時即墨守將病死,一城無主,眾推王室族人田單為首。面對齊人立主易將的新局面,樂毅知民心難違,遂撤圍十里,減少敵對行動,試圖以德感化。樂毅的戰功引起了燕國內部小人的猜忌。燕大夫騎劫游說太子,企圖取而代之。昭王不為流言所動,反而責笞太子。騎劫又請大夫宋璽進讒言,昭王不僅殺了宋璽,而且加封樂毅為齊王。樂毅知昭王用人不疑,決心抵死相報。可是,不久昭王病逝,太子即位,,形勢就急轉直下了。
燕惠王身為太子時曾因讒言樂毅受笞,即位之后,便思量算計樂毅。田單趁機派人到燕國散布流言,說樂毅擁兵在齊,存心自立。惠王聽信流言,命騎劫代樂毅統軍。樂毅交出兵權,連夜歸趙。騎劫用兵,一改樂毅舊法,朝夕攻城,并屢中田單之計: 割齊人之鼻,掘齊人之祖塋,如此反而使齊人更加同仇敵愾。田單又設計作降以麻痹騎劫。數月之后,以火牛陣夜攻燕軍,燕軍大敗,騎劫被殺。齊軍一時聲威大振,燕軍敗走,七十余城復歸于齊。田單迎齊襄王歸臨淄。燕惠王聽說騎劫大敗,方悔大錯鑄成,欲請樂毅回燕。樂毅婉言謝絕,惠王厚待樂毅在燕國的宗族,趙、燕兩國和好,共享升平。
樂毅、田單二人,《史記》分別有傳。明代余邵魚《列國志傳》和馮夢龍的《新列國志》都作了更多的敷演。徐震的《后七國樂田演義》是在前人創作的基礎上,把樂毅、田單的故事再演義成二十回的中篇。徐震為什么選中樂、田二人的題材,并且和 《孫龐斗志》 合刻呢? 我們看看《樂田演義》 的主題,大約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后七國樂田演義》是以樂毅、田單復仇復國的故事為主要線索,歌頌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燕昭王和一批忠于國家、知恩報恩的能臣良將,同時也對昏庸誤國的國君如燕王噲、齊湣王進行辛辣的諷刺和批判。作者之所以截取樂毅、田單兩人和燕、齊二國的故事,目的在突出 “任賢”二字: 敬賢、任賢可以興邦,輕賢、妒賢必然亡國。作者在全書的情節和場面中流露了鮮明的褒貶感情,寄寓了他對明末清初社會現實的批判。全書的最后一回稱“惠王失齊方悔過,樂毅戀燕自留名”,十八回本的最后一回的回目“燕惠王盡失齊城方悔過,望諸君志不忘舊永留名”,兩種版本回目標題不同,其中戀舊、懷舊的情緒卻是一致的。盡管徐震是不是《后七國樂田演義》的作者還有爭議,但書中流露的是復國復仇的愿望,是對舊王朝的懷戀,這一點卻是沒有多少異議的。嘯花軒把它和《孫龐斗志演義》合刻,一部是批判叛友變節,一部是宣揚復國復仇,編刻者的良苦用心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小說和戲劇一樣,強調沖突和矛盾,有了沖突和矛盾,就有了情節,有了“戲”。《后七國樂田演義》截取的是齊、燕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先是齊伐燕,后是燕伐齊,書中所有的人物都被置身于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充分地表現各人的性格特征。但這只是小說的表層結構,小說的深層結構中也有矛盾和沖突,這就是任賢和輕賢的矛盾沖突。燕昭王任賢,齊湣王輕賢,燕勝齊敗; 燕惠王疑賢,齊襄王信賢,燕敗齊勝。全書的情節結構就是圍繞任賢與否而展開的。
就情節結構而言,《后七國樂田演義》大致可分為兩個線索,三個層次。一條線索是燕國,燕王噲昏庸讓位,造成燕國大亂,終于被齊國所滅。這是全書的引子。燕昭王即位,筑黃金臺招賢,重用趙人樂毅,燕國日漸強盛,這是第一層。另一條線索是齊國,齊湣王驕橫無道,誅殺忠良,終于使燕國有可乘之機,聯合四國伐齊,齊國大敗,這是第二層。第三層是燕齊兩條線索交匯,齊襄王即位,是齊國由衰轉盛的轉折,燕昭王的謝世,則是燕國由盛及衰的根源。昭王死后惠王一改其父用人不疑的作法,中了田單的反間計,最終使燕軍大敗,七十余城盡失。表面上是兩軍交鋒廝殺,兩帥斗智斗勇,實際上用人路線正確與否已經決定了兩國的成敗。
除了在情節結構上緊緊圍繞主題進行精心設計之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劃中,也是緊緊圍繞“任賢”二字展開的。燕昭王是一位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的開明君主。昭王初立對郭隗言聽計從。樂毅來燕,向昭王陳述富國強兵之策,立刻得到昭王的賞識,齋戒三日,親賜金印。昭王對樂毅的信任并不是一時沖動,而是經受了時間的考驗。樂毅執政,十年生息,治國養民,燕國便有人讒言燕王,說樂毅貪圖享樂,不思復仇。昭王不為之所動。樂毅久圍即墨,太子聽信讒言,前來游說昭王,被重責二十。宋璽再次挑撥君臣關系,被昭王推出斬首。作者還通過昭王之口,闡明一番君臣之道:“君之所以為君者,賴直臣也。國之所以為國者,賴有賢臣耳。既有賢臣,君國之幸也。奈何不利于奸人,而奸人必欲讒而去之,殊可痛恨也。”做為昭王的對立面形象的齊湣王,恰恰是剛愎自用、驕橫拒諫的君主。孤狐喧苦爭湣王不可稱帝,被湣王處死; 陳舉直諫湣王不能伐宋,被湣王斬首。齊國的田單本是齊湣王的宗人,“大有才干,屢以兵法說湣王,要求湣王用他。但湣王昏暴,所用都是一班佞人,那里得知田單是個奇才”。齊湣王周圍只有一班阿諛逢迎的奴才,在齊湣王逃至衛國時,還攛掇他擺 “東帝” 的排場,結果遭到衛國的冷遇。逃到魯國,竟要魯君以天子之禮接待,魯國便閉門不納。昏聵的國君自有臭味相投的庸才,他們最終落得國破身亡的下場也就毫不奇怪了。
《后七國樂田演義》極力塑造開明任賢的君王的同時,也從“賢才”的角度,塑造了樂毅和田單兩位有膽有識的能臣良將。樂毅智勇雙全,精通兵法韜略;田單深謀遠慮,善用攻心戰術。他們雖然各為其主,成為敵對的雙方,但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在于都是“賢才”。作者通過樂毅十余年蓄精養銳,聯合四國共同伐齊,連下齊城七十余座,緩攻即墨,以求攻心為上等具體的戰略戰術,表現樂毅的大智大勇。至于田單,作者則選用預截車軸以逃難,施離間計使騎劫代替樂毅,假借神師、神鳥鼓勵齊兵的士氣,設計讓燕人割齊人之鼻,掘齊人之墓,激起齊兵同仇敵愾,用詐降計麻痹騎劫,用火牛陣大破燕軍等等情節,集中表現田單過人的智慧和膽略。
作者對賢才的歌頌,其實也是借古人酒杯澆自己心中磊塊。徐震在《閨秀佳話·自序》中說:“五夜藜窗,十年蕓帙,而謂筆尖花足與長安花爭麗……豈今二毛種種,猶局促作轅下駒!回念當時,恍在春風一夢中耳!”徐震由明入清,經歷了社會的動蕩和朝代的更替,對明末清初權奸誤國、君昏臣庸、賢才不得志的社會現實感慨頗深。他在本書序言中說: “豈今有英雄實不如古之英雄哉?大都有英雄不識,而所識又非英雄,故問其位則尊,而察其才則卑。”作者正是借用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抒發自己磊落不平的感慨和壯志難酬的懷抱。書中對復國復仇的贊揚,對忠臣義士的歌頌,以及對軍隊暴行的描寫刻畫,都流露出明末清初江南知識分子的故國之思和不能不事清的復雜情緒。因此,這部歷史演義小說,除了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外,還使后來的讀者從中看到清初知識分子的特殊心態, 這恐怕此書另一種值得稱道的認識價值。
上一篇:《古今小說》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呂祖全傳》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