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繡球》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頤瑣 (湯寶榮) 著,二我 (陳其淵) 評。三十回。前二十六回連載于1905年《新小說》第二卷的第3至第12號,即總第15至第24號。1907年由新小說社單本刊行,續滿三十回,分為上下兩卷。1960年5月中華書局版《晚清文學叢鈔·小說一卷》(阿英編)收入,但刪去了二我的全部評語。
小說的主人公,乳名秀秋,從丈夫姓黃,因她發了大誓愿:“我將來把個村子,做得同錦繡一般,叫那光彩激射出去,照到地球上,曉得我這村子,雖然是萬萬分的一分子,非同小可。日后地球上各處的地方,都要來學我的錦繡花樣,我就把各式花樣給與他們,繡成一個全地球,那時我就不叫秀秋,叫繡球了!”這深得丈夫贊賞,此后便把名改了。而她所姓的 “黃”,又喻指作為黃色人種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將使地球錦繡一新,這便是小說以 《黃繡球》 名之的深刻寓意。
小說的內容,主要是寫黃繡球為此而奮斗的歷程。
黃繡球娘家本是“世代書香”,但因 “從小兒就歿了父母”,托給一個“房分嬸娘”去撫養,這嬸娘將她“當作丫環使用”,且“無一天不為裹腳打個半死。”奴隸般的生活,使她深深感到 “真真女孩子不是人!”她從小就渴望著: “幾時世界上女人也同男人一般,能夠出出面,做做事情,就好了。”所以,她嫁給黃通理后,就放了曾經纏過的腳,出外去看會。但她又想,只是白白看兩天會,既不識字,又不認得人,這有何用呢?她沉思久倦,入了夢境。夢中,白種人名瑪利儂、姓非立般的 (即羅蘭夫人)指點繡球道: “男人女人,又都一樣的有四肢五官,一樣的是穿衣吃飯,一樣是國家百姓,何處有個偏枯?偏偏自古以來,做女子的自己就甘心情愿,雌伏一世,稍為發揚點的,人就說她發雌威,罵她雌老虎。”繡球頗有同感。羅蘭夫人還向她講授了記有二十五位杰出人物的《英雄傳》,還送給她一本講求世界地理的書。這使黃繡球如“仙佛點化似”地獲得了頓悟,決心做一番事業。
她先自放了腳,又勸誡鄰近許多婦人也把腳放掉。于是,村中 “謠言百出”,“總疑心黃繡球的腳放得稀奇,黃繡球的話說得別致”,更有“黃氏族中多事之人”,到官府去告她“行為詭秘、妖言惑眾”,她被捕了。還是丈夫到衙門里去花了許多錢,才算把案子了結。通過這場官司,黃通理知道了衙門里許多黑暗內幕,結識了思想較新的刑書頭腦張開化,黃繡球也明白了是本家黃禍為“生財”而告密才使自己入獄的真相。
黃繡球出獄后,決心以北美的農家女美利萊恩為榜樣,走教育救國之路。這時,她結識了張開化的親戚、出過洋的女醫生畢強(外號畢去柔)。經過一番謀劃,決定以家塾名義辦學堂,因為這既可收興學實效,又能避當局干涉。于是,黃繡球夫婦獻出三間大房,改修學舍,又托畢去柔到上海采辦教科儀器和有用圖書。
在辦學過程中,黃繡球教育、感化了王老娘、曹新姑兩個尼姑,讓她們認識到“做了一世的尼姑,吃了八方,雖是苦度,卻是與人世間一無用場”,甚至“不知不覺積下罪惡”;同時,又使她們懂得女子為何最苦,為什么要興女子教育等道理,從而使她們自愿把廟宇捐做學堂,并一齊住到黃家。黃繡球則 “把女人纏足不纏足的利害同那婚姻衛生、體育胎教、養成做國民之母才能遺傳強種的道理,編為白話,又編為七字彈詞,同女先兒教彈詞一樣,口授了她們”,叫她們到處去說唱。“這是拿無用的人化為有用,開通下流社會的第一好法子。”由于她們的關系,黃繡球又結識了豪紳之母陳老太太以及文毓賢、李振中、徐進明、胡世歐、吳淑英、吳淑美等太太小姐,她們都捐了錢來辦學,有的還直接兼任教習。經過多方努力,又得思想開化之新官施有功大力支持,黃繡球她們的事業,包括小學堂、中學堂、女學堂以及演說生等,都取得了很大成績,連黃禍之子黃福都來報了名,可見她們辦的學多么吸引人。
教育的發展,使得黃繡球所在的自由村變得 “花團錦簇,煥然一新,迥非前幾年的模樣”。這些變化使得那些“敗類秀才”感到無技可使,他們說: “我們這一輩的人原都從八股得科甲成富貴的,落得運氣不好,久困青衫,到了老大時候,改不成刀,換不出圈套,上不能怨父母,下不能怪師友,只可恨是二百幾十年的風氣害了我們。” (第26回) 黃通理也為之慨嘆: “如今中國四萬萬人,象這樣的,只怕就有四分之一。自古道,秦始皇焚書坑儒,豈知自從有八股以來,書不焚而如焚,儒不坑而如坑。”(第27回)這是對舊文化舊教育的批判,也是對黃繡球事業成功的反襯。
自由村錦繡起來后,黃繡球又動了開拓的念頭,到更封閉愚頑的鄰縣去,正好施有功調任那里,他們互相配合,將那兒的教育很快興辦了起來。但自由村卻出現了曲折,原來繼任施有功的是黃禍的舊友、綽號叫“豬大腸”的旗人。他“只想搜索弄錢”,但“自由村幾年以來,文學大興,民風純正,沒有什么健訟的人”,豬大腸不認為這是 “政簡刑清,正好修明禮教”,反為 “尋不出貪贓枉法的錢,刮不出什么地皮,整日價愁眉苦臉,盤算法門。”他找種種借口,裁教習,并學堂,一下就把剛剛興起的教育摧毀了大半。黃通理與他辯理,他竟要將黃送到捕廳衙門管押。這激起了眾怒,大家沖進縣衙,“把豬大腸拉出,翎枝折斷了大半根,朝珠也散了一地”,狠煞了他的官威。這時,上頭派查辦委員來調和,將他帶回省里,敷衍騙人以息風波。黃繡球她們為防后患,便效泰西歷史上那些敢伸民權而獨立的榜樣,例如瑞典、挪威就是“政府的事同百姓的權利彼此匹敵”,于是聯合眾人,把村中年輕體壯的人編成義勇隊,學生則編成學生義勇隊,又將各處女學堂的女孩編成女軍,從而實現了一個縣的獨立自治。
由于“日夜的參酌時事,草議章程”,黃繡球倦極而入了夢幻。她夢見一個大舞臺,那兒將演出可歌可泣、有聲有色的戲劇。她醒后,仔細思量說: “……我黃繡球如今是已經上了舞臺,腳色又極其齊備,一定打一出好戲,請羅蘭夫人看呢,將來好把羅蘭夫人給我的那本 《英雄傳》上,附上一筆,叫 ‘二十世紀的女豪杰黃繡球在某年某日出現了’。”小說以 “惟有英雄造時勢,直教巾幗愧須眉”的詩句作結,但又留下了 “后事甚多,此書也不及交代,等將來歸入續編,再請看官指教”的余音,只是至今我們也尚未見到作者的這個“續編”。
小說中的黃繡球,是一個受西方思想影響,兼有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二十世紀初中國的新女性形象。
她雖然出身于書香門第,但因從小喪了雙親,兩三歲便寄人籬下,故幾乎經歷了舊中國婦女所普遍身受的苦難:饑一頓,飽一頓,過了四歲當丫環使,六七歲被逼著做粗重的事,夏天任她睡在蚊子堆里,冬天凍的發抖,一年到頭,疾病痛癢絲毫不管。為裹小腳,常被“弄得血肉淋漓”,或被“打個半死”。這使她深深感到冤苦不平,也使她思考:“自古以來,男女是一樣的人,怎么做了個女人,就連頭都不好伸一伸,腰都不許直一直?”因此,她盼望著能象男人一樣,到外面去干一番事業。幸好,她嫁的丈夫黃通理,真正是通情知理,在他的影響下,黃繡球慢慢懂得了“世界上的男女本來各有天賦之權”,而“做女人的也不是只為梳頭裹腳、做活計”,也應該“開通些知識”,把“地球上體面的事,一件一件的都要做出來”。
她就懷抱著錦繡地球的志愿,開始做她認為體面的事了。她提倡放足,一反要求婦女纏腳的傳統,不僅自己身體力行,還勸誡別人也象自己一樣做; 她興辦學堂,尤其是大興女學,不僅自己獻出了三間大屋,還教育尼姑、動員女界有影響的人士為辦學服務; 她宣傳自由平等,婦女解放,既講尼姑可以還俗擇偶、寡婦改嫁合法,更講婦女要參與社會政治斗爭,同男子一樣去變革社會;她提倡科學,反對迷信,勸大家讀書明理,勿拜菩薩; 等等。為此,她被誣入獄,但她以 “泰西女杰,常有以數十年牢獄生涯,為眾生請命,終能達其目的”為榜樣,而不屈不悔。特別是,黃繡球“創議獨立”,組織武裝,準備“做了那美國創立新世界的一百零一人” 的首領,則已經突破了一般爭取女權的范疇,而明顯表現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思想光芒。
小說通過對黃繡球的描寫,表現了對婦女解放運動和西方民主制度的極大推崇。作者放眼全球,對于表現世界歷史新潮流的事件,諸如日本明治維新,匈牙利噶蘇士反對奧國宰相梅特涅的專制壓迫,馬丁路得做了九十六條的檄文聲討威力極大的羅馬教皇,俄國彼得大帝微服探訪民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等等,他都表示了極大的贊賞。在小說中,作者所推崇的世界名人還有: 以懷疑為宗旨、“于疑中求信”的法國“文明初祖”笛卡兒,花二十五年功夫寫出《萬法精理》的孟德斯鳩,用十多年撰就 《原富》的亞丹斯密,單身萬里、四度航海而找著了一塊新世界的哥倫布,冒萬死開通太平洋航路、為兩半球鑿成交通孔道的瑪志尼(今譯麥哲倫),到非洲探險幾十年,蒙瘴癘、斗土蠻猛獸而不怕不怯的立溫斯頓,散盡家私、燒制出細巧法國磁磚的巴律,創“同胞兼愛平等主義”的托爾斯泰,“日本私立學校的開山祖師”福澤諭吉,以及德國鐵血宰相俾士麥 (今譯俾斯麥),殺英王而興民政的克林威爾 (今譯克倫威爾),建立法蘭西的拿破侖,創建美國的華盛頓,為解放奴隸而立定憲法的美國總統林肯,等等。這一切,既表現了作者思想深邃、視野開闊、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特點,又提供了黃繡球所以具有頗多新思想的更為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 同時,以此作為參照系,作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與罪惡。小說中有許多對朝廷腐敗、官場黑暗的描寫,還通過一些老百姓的口道出了封建統治下國家和人民的景況:
我們生長在地方上,自從祖宗一直下來,何嘗曉得世界上一點點事? 只曉得戴著皇帝,服著做官的,送不完皇上家的租稅錢糧,受不盡做官的臉嘴脾氣。不論念書做生意,皇上家并不管我們的生路。有一個錢的財業,先要被皇上家捐去半個,還要被做官的敲去半個,……正正經經有事請官判斷,官也不問曲直,不管原告被告,一樣的下跪,一樣的受罵受打,伸手只是要錢。……我們從小兒跟著祖父下來,以為從古至今普天之下做人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也安心服貼,念書的苦巴巴騙個頂子,種田的苦巴巴完了錢糧; 做生意的勉強糊糊口,這么一代一代的過去。…… (第30回)
這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專制統治的寫照。作者痛恨腐朽的封建統治,向往西方式的民主,所以他推崇社會變革。但作者頭腦是清醒的,他并非 “唯變是舉”,所以他在描繪了一幅變革年代新舊雜陳的社會圖景時,特別揭露了某些人假“維新”而嗜舊的丑行,也揭示了只重形式而思想未變所產生的流弊,例如,上海女學生高談女權,‘實則浪蕩浮薄,“那誤認天賦之權的,剽竊外國哲學的皮毛,借著愛國保種為口頭禪”,“把酒色財氣看為英雄豪杰的份內常事,甚而借著妓女優伶,講求運動。”(第10回)還有,安慶地方官,把“地理”作風水學,洋人聽了 “半天不作聲”,還以為洋人不懂而 “得意洋洋,甚為高興”。(第11回) 蘇州辦武備學堂時,堂中提調大人托人買地球儀,實價四五十元,卻死命開了四百兩的帳,其心 “象個大煤炭團一樣的黑,鐵彈子一樣的硬”。(第20回) 云南改庵堂廟宇為學堂,逼著尼姑出嫁,致使兩個年輕尼姑 “雙雙的在那知府衙門口牌坊柱子上,一頭撞死了。” (第23回)
因此,在改造社會的具體方法上,作者主張溫情的慢慢感化,對于“新”與“舊”的理解,作者認為“其實有舊學的,方能窺見新學; 真維新的,無不從舊學中考察折衷而來。”(第7回)阿英說:“這顯然是反映了當時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的精神”。“這是維新運動中最穩健和平的一派”。小說“就是這種思想的實踐。” ( 《晚清小說史》) 這說明了作者基本上是站在改良主義立場上的。
小說將婦女解放作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來進行描寫。它一方面具體寫出了封建禮教束縛下婦女的悲慘命運,另一方面又通過黃繡球、畢去柔等的活動,說明中國婦女有頭腦、有才干,可以為變革社會發揮巨大作用。同時,小說又通過具體情節說明,婦女只有 “成群結黨”地投身于社會斗爭,才能“爭出個做女人的權來”,從而實現男女的 “平權平等”。正因為這些,所以阿英稱《黃繡球》“是那個時期婦女問題小說中的代表作”,“是當時婦女問題小說的最好作品,主要由于這部書保留了當時新女性艱苦活動的真實姿態,當時社會中新舊斗爭經過,反映了一代的變革。” ( 《晚清小說史》)
《黃繡球》和當時許多慣用隱喻來表達社會見解的作品一樣,第一回就將黃繡球家的房子隱喻為當時的中國。這房子經了風吹雨打,弄得“東倒西歪,外面光華,內里枯朽”,勢必要改造一番。但怎么改造呢?
族人說:
府上房子是多年老宅,如今若要修茸,卻不宜輕舉妄動。……若還可以將就得過,不如雇兩個瓦木匠,先用木架子支他幾年,再用石灰磚瓦粉刷點,填補點,料也不妨。
……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得了一天算一天。俗話說得好: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們守著祖宗的遺產,過了一生,后來兒孫,自有兒孫之福。我們年紀已漸漸老了,講不到德潤身,還講什么富潤屋呢?
黃通理則說:
我這房子年代太久,內中木料都已霉爛,若就外面支起一根木頭,墻上加刷一層石灰,自然還可將就幾年。……假如一年一年的,你家將就些,我家也將就些,只怕到后來一齊倒個干凈,……
我想要成個樣兒,索性一齊破壞了他,不是修飾修飾可以保得長住的。
如何對待將要傾倒而尚未倒下的陳年老屋,不正象如何對待趨于衰亡而尚還支撐著的晚清中國嗎?族人與黃通理對老屋的態度不也正是他們不同社會見解的表現嗎? 接著,小說又通過黃通理兩個五歲和七歲的小孩對話,對此作了再次表現。當黃指著他們吃的早飯,說了“譬如這碗飯,弄了好些污穢在上面,便怎樣法子?”時,大的說:“用水漂洗漂洗,也就可吃了。”小的說:“不然,這一碗飯有限,倘或那污穢洗不清楚,就要吃壞人,不如傾潑了另換一碗。”又問:“譬如一棵花種在地上,花上爬了些螞蟻,這便怎樣,難道就把花掐了不成?”那大的說: “這與花何害?只要將螞蟻除去便是。”小的又說: “不然,好好的一朵花,固然不能掐去,但是螞蟻除了又有,就算這枝花上除去,他又爬到那枝花上去了,除之不盡,勞而無功,不如尋著螞蟻的窠,或是掘了他的根,或是把種的花移種在好地上去,叫螞蟻無從再爬,然后我們的花才能開得枝枝茂盛,年年發榮。”(第1回)對于日趨衰敗的中國,究竟是修修補補,還是徹底改造?這不啻是一個很形象的說明。而小說寫故事的發生地位于亞細亞洲東半部的溫帶之中,寫“自由村”中聚族而居的大都是“文文秀秀”的“黃氏子孫”,都能使人一下就聯想到中國和炎黃子孫。
小說寫得很通俗,除了上舉隱喻外,還有許多明喻,將一些深奧的哲理具體化。例如,形容黃繡球婦女解放思想久蓄愈烈,“譬如一件東西,含有電質在內,渾渾融融,初無表見,碰著了引電之物,將那電氣一觸,不由的便有電光閃出,可以燒著了衣服,毀穿了房子,其勢猛不可遏,猝不及防,電氣含得愈多,發作得愈烈愈大”。(第2回) 這把一種新思想的巨大影響,很形象地表現出來了。小說寫黃繡球做那些 “人家當做怪事” 的新事,由于方法得當,所以人們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感到 “慢慢的長人見識”,作者稱許說: “譬如養幾十盆花,天天灌溉,自然開得香而且久,不是勉強烘出來的曇花,雖然好看,只隔得一夜就枯的。”(第26回)改造社會如養花然,要求長效,不求短效,其理令人玩味。更令人深思的是,有些比喻由小而大,成了借題發揮,例如,鄉紳陳膏芝為一支煙槍找不見,就急得跟孝子入殮一般哀慟,對此,小說寫道:
好比如今的朝廷,內憂方起,外侮又生;外侮未平,內患更亟,做主人翁的只是昏天黑地,憑著他手下相信的人橫七豎八的做,他卻只顧把守著枕邊的箱子,不知道房門內一直到大門口的器具物件,早已被別人丟了失了。竟其連大門外的產業也忘記不管,只管那枕頭邊的箱子,豈不可笑。(第21回)
這既諷刺了陳膏芝以鴉片為命根的荒唐,也揭露了清朝統治者不顧國家根本利益的私心藏奸。此外,把黃繡球比作風氣未開之地的一塊金礦(第10回),把受慣專制壓迫而不醒悟的中國老百姓,比作甘受鞭打的水車上的牛和磨子上的驢(第27回),把民主制度下的皇帝,比作只該是百姓的“管事老兒”(第30回),等等,都很貼切,既淺顯易懂,又蘊涵著深刻的哲理。
小說長于議論,或引用名言,如羅蘭夫人臨終說的“嗚呼! 自由,自由,天下古今,幾多之罪惡假汝之名以行!”陸機的 “志士多苦心”或自鑄格言,如“中國種自然要有愛中國種的一副心腸”,“凡事不必畏首畏尾”,“家尚不愛,何愛于國?”“糟踏了眾子弟,就是糟踏了國家人才”,等等,它們是思辨的火花。
小說突出寫人物的思想,而不注意表現其個性,因此作品中的人物顯得概念化,甚至成了某種理念的圖解,“黃繡球”、“黃通理”、“黃禍”、“豬大腸”、“張開化”、“施有功”等人物命名,可說是這種理念的直接外化。另外,一個夢就使黃繡球從一個舊式婦女陡然變為一個深刻的思想家和出色的社會活動家,也缺少了現實生活的依據。日本學者澤田瑞穗認為,當時“政治小說的原則通常采取理想主義的立場”,在藝術上常用寓言式、比喻式的敘述手法來寫作,“他們缺乏嫻熟的技巧,但卻是發議論的行家,把平時的政治帶進了小說。”(《中國的文學》),1948年學徒援護會出版) 《黃繡球》也大體當作如是觀。
上一篇:《鴛鴦針》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東歐女豪杰》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