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魂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離魂記》一卷,唐·陳玄祐作,載于《太平廣記》卷三百五十八,原題《王宙》,注云出自《離魂記》,可知屬于單篇流行者,而《離魂記》是正名。據本文說,系大歷末年所寫成,那么,作者當系唐代宗、德宗時人,其他生平行蹤皆不詳。
喬力
天授三年,清河張鎰,因官家于衡州。[1]性簡靜,寡知友。無子,有女二人。其長早亡;幼女倩娘,端妍絕倫。鎰外甥太原王宙,幼聰悟,美容范。鎰常器重,每曰:“他時當以倩娘妻之。”后各長成。宙與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家人莫知其狀。后有賓寮之選者求之,鎰許焉。[2]女聞而郁抑,宙亦深恚恨。托以當調,請赴京,止之不可,遂厚遣之。宙陰恨悲慟,決別上船。日暮,至山郭數里。夜方半,宙不寐,忽聞岸上有一人行聲甚速,須臾至船。問之,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宙驚喜發狂,執手問其從來。泣曰:“君厚意如此,寢夢相感。今將奪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將殺身奉報,是以亡命來奔。”宙非意所望,欣躍特甚。遂匿倩娘于船,連夜遁去。倍道兼行,數月至蜀。凡五年,生兩子,與鎰絕信。其妻常思父母,涕泣言曰:“吾曩日不能相負,棄大義而來奔君。向今五年,恩慈間阻。覆載之下,胡顏獨存也?[3]”宙哀之,曰:“將歸,無苦。”遂俱歸衡州。既至,宙獨身先至鎰家,首謝其事。鎰曰:“倩娘病在閨中數年,何其詭說也!”宙曰:“見在舟中。[4]”鎰大驚,促使人驗之。果見倩娘在船中,顏色怡暢,訊使者曰:“大人安否?”家人異之,疾走報鎰。室中女聞喜而起,飾妝更衣,笑而不語,出與相迎,翕然而合為一體,[5]其衣裳皆重。其家以事不正,秘之。惟親戚間有潛知之者。后四十年間,夫妻皆喪。二男并孝廉擢第,至丞尉。[6]玄祐少常聞此說,而多異同,或謂其虛。大歷末,遇萊蕪縣令張仲規,因備述其本末。鎰則仲規堂叔,而說極備悉,故記之。
【注釋】 [1]天授:武則天年號。衡州:唐州名,治所在今湖南衡陽縣。 [2]賓寮之選者:幕僚中才能出眾的。選,有德的,善的。[3]覆載:天地(天覆地載)。 [4]見:同現。 [5]翕然:聚合在一起的樣子。 [6]孝廉擢第:以孝廉的資格,考取了明經或進士。孝廉,泛指州郡推舉的應考的人。
【譯文】 武則天天授三年,清河郡張鎰,因為任官職,安家在衡州。性情質樸好靜,很少有相知的朋友。沒有兒子,有兩個女兒,大的早早就死了;幼女名倩娘,端莊美麗,絕世無比。張鎰的外甥太原人王宙,從小就聰明機敏,長得也漂亮。張鎰一直很器重他,常說:“將來要把倩娘嫁給他。”后來各自長大成人,王宙和倩娘常常在暗中日日夜夜地互相思念,家里卻沒有人知道實情。后來有幕僚中德才突出的前來求婚,張鎰答應了。姑娘聽了心中憂愁郁悶,王宙也深為怨恨。假托說要到吏部候選,請求進京,家里挽留他也留不住,便給了很多錢物,送他走了。王宙暗中恨恨不平,十分悲痛,訣別登船。黃昏的時候,船行至離山城幾里外的地方。將近半夜,王宙未能入睡,忽然聽到岸上有人急匆匆行走的聲音,不一會兒就到了船上。一問原來是倩娘光著腳跑來了。王宙驚喜若狂,拉著她的手問她從哪兒來。倩娘哭著說:“您對我如此深情厚意,我睡夢里都體察得到。現在家里要強行改變我的志向,又知道您深情不變,我想要用生命來報答您的恩情,所以從家里逃出來跟您私奔。”王宙喜出望外,簡直樂得手舞足蹈。于是把倩娘藏在船里,連夜逃離,晝夜兼程,幾個月以后到達蜀地。住了五年,生了兩個兒子,跟張鎰斷絕了音信。妻子倩娘常常思念父母,流著眼淚說道:“我從前不忍辜負您的深情,不顧父女大義跟您私逃。從那時到現在已經五年,恩父慈母不能相見。天地之間,有什么臉面立足?”王宙很同情她,就說:“咱們回家去,你不要難過。”于是一起回到衡州。到了衡州,王宙一個人先到張鎰家,為此事認罪道歉。張鎰說:“倩娘病在閨房中幾年了,你怎么胡說呢?”王宙說:“現在就在船里。”張鎰大驚,趕緊派人察看。果然看見倩娘在船里,神色欣喜暢快,詢問來人道:“父母親大人都好嗎?”家人十分驚異,急速跑回去報告張鎰。屋里的姑娘聽了,高興地起身下地,梳妝打扮,微笑著卻不說話,走出去跟船上來的倩娘相迎,一下子合為一體,身上的衣服都重疊在一起了。家里人因為事情不合正統禮法,便瞞著外邊,只是親戚里有暗中知道的。以后四十年中,夫妻都去世了。兩個兒子都被州郡推薦,考取了明經或進士,官至縣丞、縣尉。玄祐年輕時常聽說這個故事,情節往往不一樣,有人認為根本沒有這么回事。唐代宗大歷末年,碰見萊蕪縣令張仲規,于是把事情的原委都講了出來。張鎰是仲規的堂叔,而說得又特別完備詳盡,所以記下了這個故事。
【總案】 這篇小說記敘的是倩娘與其表兄王宙之間一段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集中描述了倩娘離魂奔王之后的漂泊生活,反映了善良女子反對封建禮教、追求自由愛情的強烈愿望。
倩娘與王宙從小在一起,青梅竹馬,情深意切。張鎰為攀附名門,執意將倩娘另嫁他人。倩娘決心反抗封建壓迫,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以“離魂”的方式實現了自己的愿望。作品充分肯定了廣大青年男女在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斗爭中表現出來的堅韌不拔的品格和忠貞不渝的美德。小說情節曲折,波瀾迭起;語言簡練,文詞華美,“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南朝宋劉義慶志怪小說集《幽明錄》中有《龐阿》一篇,描寫石氏女對龐阿一見傾心,無由自達,遂精魂離體,常到龐阿家與其幽會。《離魂記》雖可能從《龐阿》受到啟發,但無論在思想深度上還是在藝術造詣上,前者與后者相比,都是更高一籌的。后世小說,尤其是《聊齋志異》中的“離魂型”故事,從《離魂記》受益頗多。
喬力,宋緒連
上一篇:觚剩《睞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剪燈余話《秋千會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