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聊齋志異》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聊齋志異》十六卷,清·蒲松齡作,《清朝續(xù)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著錄,入“小說家”,《八千卷樓書目》同。現(xiàn)有稿本、抄本、刻本及各家評注本多種行世,近人張友鶴會校會注會評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2年版)較佳。此書為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的集大成之作,融合六朝志怪與唐人傳奇為一體,敘寫鬼狐花妖的奇誕故事,曲折新異,變幻百出而不落俗套,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作者善于通過情節(jié)的進展刻畫角色的性格特色,形神兼顧而皆得,構(gòu)成一個光怪陸離、豐富多彩的人物畫廊,使人頓生目不暇接之感。透過這種充滿想象的、非現(xiàn)實的神怪鬼狐世界,顯示的卻是真實社會人生的種種方面,在那悲歡離合的遭際與升沉榮辱的命運的深層,寄托著作者對美好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和對黑暗丑惡現(xiàn)象的強烈譴責,字里行間,無不充溢了他贊美、向往、惋嘆、憤怒、恨憾的真情。本書的出現(xiàn),標志著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的高潮(第一次高潮在唐代)。百余年間,仿作蜂起,作品林立海涌,形成一派繁榮局面;不過,卻再也沒有臻達《聊齋志異》的高度,這說明它是無法逾越的、在文學史上只能出現(xiàn)一次的奇跡。這種事情,通覽人類的文學史、藝術(shù)史,會發(fā)現(xiàn)不少類似的例子。按,蒲松齡(163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又號西周生,淄川(今山東淄博境內(nèi))人。幼有異才,然屢試不第,困頓場屋,以諸生授徒于家,直至康熙五十年(1711)始成歲貢生。著作頗豐富,有文集四卷、詩集四卷及《省身錄》、《懷刑錄》、《歷字文》、《日用俗字》、《農(nóng)桑經(jīng)》、《聊齋詞》等多種。
喬力
上一篇:閱微草堂筆記《老學究》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俗說《荀介子·車武子》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