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蘇軾
古今畫水,多作平遠細皺,其善者不過能為波頭起狀。使人至以手捫之,謂有洼隆,以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與印版水紙爭工拙于毫厘間耳。唐廣明中,處士孫位始出新意。畫奔湍巨浪,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盡水之變,號稱神逸。其后蜀人黃筌、孫知微,皆得其筆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壽寧院壁作湖灘水石四堵,營度經(jīng)歲,終不肯下筆。一日倉皇入寺,索筆甚急,奮袂如風(fēng),須臾而成。作輸瀉跳蹙之勢,洶洶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筆法中絕五十余年。
近歲成都人蒲永升,嗜酒放浪,性與畫會,始作活水,得二孫本意。自黃居寀兄弟、李懷袞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勢力使之,永升輒嘻笑舍去。遇其欲畫,不擇貴賤,頃刻而成。嘗與余臨壽寧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掛之高堂素壁,即陰風(fēng)襲人,毛發(fā)為立。永升今老矣,畫亦難得,而世之識真者亦少。如往時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畫水,世或傳寶之。如董、戚之流,可謂死水,未可與永升同年而語也。元豐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黃州臨皋亭西齋戲書。
——《蘇軾文集》
〔注釋〕 印版水紙:宋代的一種高級加工紙,紙上有無色波浪紋。 廣明:唐僖宗年號。 大慈寺:遺址在今成都市。堵:墻壁。 黃居寀兄弟:即畫家黃筌之子居寶、居寀、居實,皆善畫。李懷袞:四川畫家。 董羽:南唐、北宋之際畫家。戚氏:疑即常州山水畫家戚文秀。
人們在藝術(shù)境界上的審美取向,有時往往與各自的人生態(tài)度密切相關(guān),東坡這篇短文,即在畫理的探討中,表現(xiàn)了一種俊爽豪邁的人生意氣。
許多評論家以為,這是一篇探討“形、神”關(guān)系的文字,提出了不能滿足于對事物的“外形”摹寫,而應(yīng)著力表現(xiàn)其內(nèi)在“神理”的見解。其實不然。
倘若純從“形、神”關(guān)系看,則“畫水”之“平遠細皺”,難道就只表現(xiàn)了水的“外形”,而不能同時傳寫其“風(fēng)煙俱靜”之際的“神理”?它那“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的博大和宏奇,不同樣顯示了一種生命的哲理,而能帶給人們以“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美好意興?為什么作者要斥此境界為“死水”呢?
當(dāng)然,水之精神風(fēng)貌,并非只有平和靜遠一態(tài)。當(dāng)它為烈烈天風(fēng)所激蕩時,便有沸波濁浪“裂岸”、“排空”——但它也只是水的眾多動態(tài)之一。為什么孫知微“奮袂如風(fēng)”,畫出了這種“輸瀉跳蹙之勢”,便不只畫了“外形”,而成了“活水”?倘若這種畫法,真是得了水之“真”精神,則后起畫家能不蜂起仿效,又怎會令其“筆法中絕五十余年”?
看來,問題并不在“形、神”,而在于人們的審美愛好和與之相關(guān)的人生態(tài)度。
魏晉以降,我國藝術(shù)的發(fā)展,在相當(dāng)大的程度上,為老莊哲學(xué)所贊美的“虛”、“靜”境界所籠蓋。從積極意義說,這種境界與封建時代人們所處的塵俗囂頑之境,特別是官場的風(fēng)云險惡之境恰正對立,最能表現(xiàn)他們對世俗勢利之爭的蔑視和潔身自好的情操。從消極意義說,它又正適合于士大夫中普遍存在的、在強權(quán)面前怯于抗?fàn)幍耐吮苤裕梢栽谟邢薜膶庫o中求得心態(tài)上的自我平衡。所以,這種審美愛好,在無可奈何、又希望保持一定獨立性的弱者中間,得以長久不衰。
而另一些志氣宏放、桀驁不馴的人們,卻往往具有“不平則鳴”的勇氣和豪情。“萬馬齊喑”的沉默、“波瀾不驚”的寧靜,都不適合他們的情性。他們渴望著“破山顛海”的烈風(fēng),心許著“濟彼蒼生”的搏擊。這種人生態(tài)度反映在藝術(shù)境界中,便更愛“金剛怒目”式的雄邁,而很少能滿足于“悠然見南山”式的靜穆。
蘇軾認識的“成都人蒲永升”,似乎就正如此。他“嗜酒放浪”,作畫也不屈服于“王公富人”的“勢力”,可知是一位豪放不羈、富于抗?fàn)幘竦难阅袃骸_@樣的作手,能滿足于畫那“平遠細皺”之水么?當(dāng)其塊壘不平之氣激蕩胸際的時候,就非借那“奔湍巨浪”來“輸瀉”不可了!這就是所謂“性與畫會”。人們只要看那“二十四幅”畫水之作,“掛之高堂素壁”,即有“陰風(fēng)襲人”,就可以想象:那畫中的水勢,該怎樣“洶洶崩屋”了。按說這樣的“活水”畫法,應(yīng)能為大多人們賞識才是。事實卻是“永升今老矣”,而“世之識真者”仍還寥若晨星。原因何在?除了其他因素外,是否也因為這“活水”所表現(xiàn)的桀驁不馴之“性”,與某些人們追求寧靜、甚至茍且退避的人生態(tài)度大相徑庭呢?
但蘇東坡卻是一位“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的俊爽豪邁之士。他在寫作此文時,又值政治上遭受巨大打擊而被貶斥黃州之初。“雖窮且老”,壯心未滅,對人生依然懷有“直須談笑生死之際”(《與李公擇二首》)的奮揚之氣,故更愛好“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壯浪之境,向往“公瑾當(dāng)年”“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偉美人生。在這種境界之中,他當(dāng)然要指斥那“平遠細皺”之水為“死”,而把全部熱情,寄于蒲永升那樣放浪恣肆、充滿磊落之氣的“活水”畫法了。
筆者無意貶低藝術(shù)中平遠、寧靜境界之美好,也并不贊同用了“平遠細皺”筆法畫水就是“死水”。我只是要說:作畫(包括作詩等)也如人生,是不宜沉湎于一種境界的。在“平遠細皺”之“水”充斥于畫中,而排斥了其他境界的時候,何不更創(chuàng)新意,揮灑巨毫,帶給人們一些震蕩天地的“洶洶”雄濤呢——在潮流前頭堅毅拼搏的志士們,是很想聽聽這壯浪的濤聲的……
上一篇:《書若逵所書經(jīng)后·〔北宋〕蘇軾》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書馬犬事·〔明〕馮夢龍》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