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解入功德·現在四信》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于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數,行五波羅蜜。
于是諸劫中,布施供養佛,及緣覺弟子,并諸菩薩眾,
珍異之飲食,上服與臥具,栴檀立精舍,以園林莊嚴。
如是等布施,種種皆微妙,盡此諸劫數,以回向佛道。
若復持禁戒,清凈無缺漏,求于無上道,諸佛之所嘆。
若復行忍辱,住于調柔地①,設眾惡來加,其心不傾動。
諸有得法者,懷于增上慢,為此所輕惱,如是亦能忍。
若復勤精進,志念常堅固,于無量億劫,一心不懈息。
又于無數劫,住于空閑處,若坐若經行,除睡常攝心。
以是因緣故,能生諸禪定,八十億萬劫,安住心不亂。
持此一心福,愿求無上道,我得一切智,盡諸禪定際。
是人于百千,萬億劫數中,行此諸功德,如上之所說。
有善男女等,聞我說壽命,乃至一念信,其福過于彼。
若人悉無有,一切諸疑悔,深心須臾信,其福為如此。
其有諸菩薩,無量劫行道,聞我說壽命,是則能信受。
如是諸人等,頂受此經典,愿我于未來,長壽度眾生。
如今日世尊,諸釋中之王,道場獅子吼,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一切所尊敬,坐于道場時,說壽亦如是。
若有深心者,清凈而質直,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
如是諸人等,于此無有疑。”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注釋】
①調柔地:地,此處指一種境界,安住于此境界名住此地。調柔是指內心柔和隨順,清凈潔白,也是靈活性、適應性強的意思。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對彌勒大菩薩說:“阿逸多啊,若有眾生聽說如來佛的壽命如此長久,能在一閃念間產生信奉理解的心意,那么,他所獲得的功德就沒有限量了。如果有善男子和善女子為求證至高無上的佛智,在長達八十萬億兆劫的歲月中修行五種從此岸度脫到涅槃彼岸的波羅蜜法,即: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不包括六波羅蜜中以智慧度彼岸的般若波羅蜜。由這種修持所得到的功德與聽聞如來壽命長久而一念間產生信解所得到的功德相比,前面功德的百分、千分、甚至百千萬億分不及后面功德的一分,就是用算數來推算,用譬喻來形容均無法探知彼功德的巨大程度。如果善男子、善女子具備了這樣的功德,那么,他們絕對能夠證得至高無上的佛智而證果成佛。”
這時,釋迦牟尼佛為了重復以上義理,便又以偈頌格式復述道:“若有人追求佛智慧,在長達八十萬億兆的劫數中,修行五種波羅蜜法,卻不如一念間信解如來壽命長久所得到的功德大。具體來說,他們在如此長的劫數中,以珍異的飲食、上好的衣服、臥具以及園林環繞的、以栴檀木建立的精舍等種種微妙的布施,來供養佛以及緣覺乘弟子和菩薩大眾。諸劫之中始終如此,以求證無上佛道。同時,他們還嚴持各種禁戒,既清凈無染,又圓滿無缺,以此上求佛道。受到諸佛的稱贊。他們還修行忍辱法門,處于調順柔和的心理狀態,假使受到各種惡意對待,他們心里也不會生氣。假使受到那些傲慢無理的所謂得法者的輕視和擾亂,他們也能夠忍受。他們還勤修精進法門,志向與信念始終堅不可摧,無量億劫的時間里,沒有一時一刻的懈怠與停息。他們還修禪定法門,在無數劫的歲月中,住在寂靜的地方,或者坐禪,或者行走,時常除卻睡眠攝心收念。由此他們能夠生出各種禪定,在長達八十萬億劫的時間里一直安住禪定之中,心里無一絲散亂。他們把這種由禪定達到攝心一處的福德,用于追求無上佛道,發誓在窮盡一切禪定之后,獲得至高無上的圣智。綜上所述,這些修行五波羅蜜法的眾生,在百萬億劫的漫長歲月中,的確積下了許許多多的功德。但是,如果有善男信女聽我說如來壽命長久之后,能于一轉念間產生信仰之心,那么,此人的福德比他們的功德還要多。如果有人排除了一切疑惑,在須臾間產生了深深的信心,他的福德就是這么巨大。有些菩薩從無量劫數以來,修行菩薩道,當聽到我講說如來壽命長久之后,便能信奉接受。這些人頂戴信受這部經典,并發愿希望我將來一直長壽不滅,以便救度眾生。就像現在的世尊,是釋迦族的法王,坐在道場之中,如獅子一般毫無畏懼地說法。他們希望未來之世,自己受到一切眾生的尊敬,像現在一樣,坐在道場中,并像今天如來佛講說壽命長久一樣講說自己壽命的長久。假使有人心境深沉、清凈無染、質樸直率、多聞強記并獲得了總持法門,他們對于這種說法就不會有任何懷疑。”
“另外,阿逸多,如果有人聽到如來壽命長久,能理解其中的含義,那么,此人所獲得的功德是沒有限量的,他必會由此證悟佛的無上智慧。何況有人能聽聞此經的全部,并教別人聽聞,自己依之修持,并教別人修持,自己抄寫,并教別人抄寫,還以鮮花、妙香、瓔珞、寶幢、寶幡、絲織的寶蓋、香油燈、酥油燈等供養這部經典,那么,此人的功德更是無量無邊,他由此將會成就如來佛的無上圣智。阿逸多,假如善男子、善女子聽我說如來壽命長久,內心深信不疑,并了解其中義趣,那么他就能夠看見佛常在靈鷲山上,同大菩薩和聲聞乘弟子一起,在他們的環繞下,演說《法華經》。他還能看見,這個娑婆世界的大地用琉璃鋪成,到處平整坦蕩,四面八方的大道由閻浮提河的檀金作界,七寶之樹,排列成行,所有的樓閣和亭臺皆用七寶做成。諸大菩薩們都住在其中。假若有人能觀察到這種景象,應當知道此人已有了深信《法華經》的信解相。”
【鑒賞】
聽聞前面的如來本壽量,諸大菩薩親證法要,證入殊勝的境界,所以佛陀為他們授法身記,明示他們得到的功德利益,那還有很多在座的弟子,并沒有能證入《法華經》的境界,但是他們也是善根深厚,能夠信解《法華經》,所以佛陀接著也宣說了這些人因為解入法華,而得到的種種功德。
本節是“明現在四信”,分四科,就是現在信解《法華經》的四種不同層次,分別是:一念信解,解其言趣,聞持供養,深信觀成。四種層次由淺到深,從低至高,依次展開。
第一,“一念信解”。法華會上的發起眾、當機眾和影響眾都是大根利器,紛紛得到授記,或授應化身記,或授法身記,現前親證法華妙理,但是還有很多結緣眾,他們雖然現前沒有親證,也沒有得到授記,但是藉《法華經》的功德有相應的功德。第一種是對《法華經》能起一念信解的人,信解的含義《信解品》做過詳細解釋,簡言之,心中不懷疑為信,解脫知見上的纏縛和迷惑是解,哪怕是一念信解,也有巨大的利益,文中用修行五度般若蜜作為比較對象,對比一念信解的功德。前面證入妙理的菩薩可以在若干生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一念信解的人則能保證在修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道路上不退轉,只是時間較之更加久遠。
第二,“解其言趣”。言就是釋迦牟尼在法華會上所宣講解說的語言,或《法華經》中書寫的文字,趣是語言文字表達的意義及所顯示的真理。前面是對佛陀的智慧和菩薩們所證入的境界能夠生起信解,自己有歡喜心,也可能只是一念,而這里就更進一步,可以對《法華經》的文和意都通達無礙。
第三,“聞持供養”。在前面的基礎上,若有人還繼續修學,不斷地復習《法華經》,更重要的是能夠自利利他,教導別人修學、親近《法華經》,而且因為他能夠理解言趣,所以有能力為別人宣講解說,這都是修慧。此外,這些人還供養經卷,這是修福,又修福又修慧,他們的功德自然更上一層。
第四,“深信觀成”。其實這個境界已經接近證入境界,介于前后之間,比起前三者,這些人深信心解,能夠深入第一義諦,也等于在修福修慧的基礎上,他還修止修觀,而且卓有成效,所以他們就能夠見到佛菩薩的境界,不久便會親自證得。
上一篇:法華經《第二節·菩薩請敕·順佛發誓》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二節·贊所持法·開示方軌》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