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若驚
【原文】
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1]。
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上,辱為]下,
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
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
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
若可托天下。
【注釋】
[1]貴:珍重、珍視。
【譯文】
得寵和受辱都會感到擔驚受怕,
把大患看得和自身的生命一樣重要。
什么叫得寵受辱都使人感到擔驚受怕呢?
因為當得寵的人處于地位卑下的位置時,
得寵會使他驚嚇,
失寵亦使他驚恐不安,
所以說寵辱都使人擔驚受怕。
什么叫怕自己身體遭到大禍呢?
我之所以有大禍,
因為我有這個身體,
若我沒有這個身體,我有什么禍害呢?
所以能做到貴身忘我去治理天下的人,
才可將天下重擔托付給他,
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愛護天下的人,
才可將天下重擔交給他。
【解析】
這一章主要討論兩個問題,一是“寵辱若驚”,一是“貴大患若身”。人是情感動物,對榮辱這種情感體驗十分敏感,當我們得寵的時候內心是喜悅的,但這種喜悅是短暫的,因為人有患得患失的弱點,得到寵愛并不會令我們永遠快樂;同樣,當我們受到別人的冷眼、辱罵、輕視的時候,我們也會表現(xiàn)出不安、驚恐,人類自身的弱點決定了人無論得到寵愛還是得到屈辱都會憂心忡忡,惶惶不可終日。所謂“貴大患若身”,“貴”,以之為榮,看重;“大患”,極強的憂慮;“若”,如。得寵就驚喜,受辱就驚懼;把心中的憂慮看得與自身的生死存亡同等重要,“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是世間常人的普遍心態(tài)。
老子為了便于我們理解,對以上兩句作了解釋:“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有身”,心里還存有自身的利益;“為”,就是因為;“及”,如果;“無身”,無自身利益之念。為什么世間常人會存在那種普遍的弱點呢,老子在把他提出的世間常人在人生精神追求中的普遍弱點作了解釋之后,又分析了產生這種心態(tài)的原因,那就是世間常人還在念念不忘其自身利益,還去為自身利益患得患失,于是老子又提出了他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觀,老子沒有直接告訴人們他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觀是什么,而是用可當大任者和不能當大任者的對比來說明人們應該有什么樣的人生精神追求觀:“貴以身為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以寄天下。”如果以自身的患得患失去治理天下,那么你只配寄身于天下做個普通之人而不配去治理天下;如果你像愛惜自身那樣愛惜天下,那么就可以把天下事托付給你,讓你去治理天下。老子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觀,就是把自身融于天下之中,沒有自己的利益只有天下的利益。自第九章至此,老子講的都是修德而非修道,修道要比修德更高一個層次。修德講求“生而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講求“無之以為用”。講求“愛以身為天下”。而修道講求的是純粹的自然和無為。
一般人對于身外的寵辱榮患十分看重,甚至許多人重視身外的寵辱遠遠超過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難免要與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打交道,許多人是以榮寵和功名利祿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為享榮華富貴、福佑子孫。總之,人活著就是為了壽、名位、貨等身外之物。對于功名利祿,可說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擺在什么位置上才好呢?如果你把它擺在比生命還要寶貴的位置上,那就大錯特錯了。老子從貴身的角度出發(fā),認為生命遠遠貴于名利榮寵,要清靜寡欲,一切聲色貨利之事,皆無動于衷,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為萬民所托命。
為人之道
李白寵辱不驚救國危
天寶元年,李白來到京城趕考。他聽說考官是太師楊國忠,監(jiān)官是太尉高力士,二人皆愛財之輩,倘不送禮,縱有天大的本事也落第。李白偏偏一文不送。
考試那天,李白一揮而就。楊國忠一看卷上李白的名字,提筆就批:“這樣的書生,只好與我磨墨。”高力士說:“磨墨算抬舉了,只配給我脫靴。”便將李白推出考場。
后來,有個番使來唐朝遞交國書,上面全是一些密密麻麻的鳥獸圖形。唐玄宗命楊國忠開讀,楊國忠如見天書,哪里識得半個?滿朝文武,亦無一人能辨認。唐玄宗大怒。后來,有人推薦李白。國難當頭,李白沒有推脫,他走上金殿,接過番書,一目十行,然后冷笑說:“番國要大唐割讓高麗176城,否則就要起兵殺來。”
玄宗一聽,急問百官有何良策?群臣面面相覷。李白說:“這有何難,明日我面答番書,令番國拱手來降。”玄宗大喜,拜李白翰林學士,賜宴宮中。
次日,李白上殿,對唐玄宗說:“臣去年應考,被楊太師批落,被高太尉趕出。今見二人,臣神氣不旺。請萬歲吩咐楊國忠給臣磨墨,高力士與臣脫靴,臣方能口代天言,不辱君命。”
玄宗用人心切,顧不得許多,就依言傳旨。楊國忠氣得半死,忍氣磨墨,然后捧硯侍立;高力士強吞怒火,雙手脫靴,捧跪在旁。
李白這才舒一口氣,寫了一封陳述利害的詔書,番使聽后嚇得魂飛魄散,連連叩頭謝罪。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十七章·功成事遂》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十九章·絕圣棄智》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