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余飯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注釋〕 企:翹起腳尖,腳跟不著地。企者不立:比喻違反自然條件,希望高過別人的人反不能長久。 跨:躍、跨,張開二腿,跨越而行。跨者不行:比喻違反自然條件,追求快過別人的人反不能長久。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與《二十二章》相近。 余飯贅行:剩飯贅疣(瘤)。“行”,元吳澄說:“或曰‘行’讀如‘形’,古字通用”(《道德真經注》)。
〔鑒賞〕 本章老子借“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來喻說凡有“自見”、“自是”、“自伐”、“自矜”表現的人,都會像“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一樣短暫而不可持久;而且這些表現也都是違反自然本性,如同剩飯贅瘤令人討厭,所以老子認為“有道者”是不會有這等表現的。
具體來說,上章老子言“飄風驟雨”不終朝不終日,本章老子言非自然的“企者”、“跨者”同樣不能持久;反過來說,非自然的“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也必像“飄風驟雨”、“企者跨者”一樣短暫而不能長久。所以本章老子反對人的自炫驕矜。
在這里,“企者”、“跨者”無非是要想高過別人、快過他人。為了出人頭地,于是就有了老子說的自我表現的行為;而等到真比別人高出一頭、領先一步時,也就有了自以為是、自我炫耀的行為,再下去可能就有“驕矜”的行為,如黷武者矜其國富兵強,頤指者矜其權勢顯赫……而到了“自矜”這一階段,已不可能有老子所說的“守柔”、“善下”了,有的只是“好爭”、“霸道”……
而一旦到了“自矜”之時,這實際上也就蘊育了危機,猶如“矜善游者恒溺,矜善騎者恒墜”一樣。正因為這樣,老子之“道”強調“去矜”、“戒矜”(見王力《老子研究》第五章《道用》第二節《戒矜》),認為諸如“自見”、“自是”、“自伐”、“自矜”如“余飯贅行”(形),是一種病態的行(形)為和心理,不符合自然之道,并認為有道者是不會以此自居的。反過來也說明,“道用”者——凡能建大業者也必不會“自矜”、“自伐”、“自是”、“自見”的。
正因為如此,身居高位的曾國藩“不敢涉一毫矜張之念”(《家書》同治三年正月二十三日《致沅弟》)。由“自矜”也必不自我炫耀、自我表現,所以曾國藩強調:“不必占天下之第一美名”(《家書》同治三年五月十六日《致沅弟》)。
而有道者“去矜”、“戒矜”,還能做到“凡其所行事,不知其為己事也;其所成功,不知其為己功也。順自然之勢,行乎其不得不行;及其成功,亦自然之勢所至,敢自以為功戰”(王力《老子研究》第五章《道用》第三節《戒矜》)。這樣,也就達到了“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這種“玄德”的境界。故此章與《老子》其他章節互相發明,互述“道”、“德”。
上一篇:《二十六章·老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唯之與阿,相去幾何·老子》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