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莊
端午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誰信騷魂千載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
【注釋】
(su)衣:粗葛布制成的衣服。午風:端午節的風。結束:打扮裝束。釵符:端午節以絲布制成、戴在頭上的一種裝飾小符。艾虎:端午節采艾草制成虎的模樣,懸于門口以避邪。老大:年紀已老。靈均:指戰國時的屈原。標致:風度。紉:佩戴。蘭佩:一種香草。椒醑(xu):香物和美酒,用以享神。把似:假如,如果。差:大概,或許。
【鑒賞】
這首詞是詞人借端午祭奠偉大愛國詩人屈原,以調笑之筆,抒發了有志不能伸,報國無門的內心郁悶。
詞的上闋寫端午節陌頭少年裝束競賽龍舟的熱鬧場景,與詞人老來無趣的心情。端午時節,深深的庭院中石榴花剛剛吐艷,將緊閉已久的畫簾撩開,我穿著葛衣搖著絹扇,讓風兒將這暑氣驅散。在這初夏天氣里,詞人在這漫不經心中,給我們交待了一個恬淡慵散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的人們,無非是想將自己與外界隔開,享受一份難得的內心清靜。這或是一種境界,或是一種逃避。于詞人而言,則是后者。故窗外少男少女頭上插著式樣新穎的釵符和艾虎,紛紛夸耀著自己的裝束;岸上已站滿了圍觀的人群,而作者卻是“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散漫之心似乎在傳遞著一份讓感受不定的與此樂景不相協調的心情。作為一個一心報國的愛國詞人,作者與屈原應該有著心靈上的相通,但為什么他不愿意加入到這祭奠之中呢?詞人在上闋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隱情待解。
詞的下闋中,詞人以非常之筆,贊頌了屈原的愛國精神與對時政的諷評。在龍舟翻騰之中,我們又依稀見到屈原高大的形象。想生年之時,屈原常是身佩蘭草、懷揣香酩以示高潔;而誰又會相信,在千年之后,他也會在波濤之下同其他蛟龍蝦蟹一樣,爭逐粽子?又說什么怕蛟龍嘴饞而發怒,故改以五色線包裹的粽子投祭。倘若屈原活到了今天,看到他生后的這般景況,定是后悔不若醉死,也免受這般羞愧。此處,作者以調侃的筆調,將對屈原的愛國敬佩用反語表達出來,強烈地譴責了當政統治階級清濁不辨的昏慵現實。在這里,詞人實是借屈原的遭遇,暗示自己的有志不能伸的苦悶。“聊一笑,吊千古”。對歷史的憑吊,對現實的無奈,只能化作辛酸的一笑。這笑中有多少淚,有多少恨,只有作者自己知道。
全詞從現實出發,以歷史為鏡,運用反諷之筆,抒寫悲憤之心。作者不著一議論之詞,而詞中理趣已然可識,不失為又一借古諷今之作。
上一篇:劉克莊《玉樓春·戲呈林節推鄉兄》宋詞賞析
下一篇:劉克莊《賀新郎·九日》宋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