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一、譯文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后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一個人經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后才被人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外部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滅亡。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愁患害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二、作家作品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出處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是孟子講學游說言論的記錄。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稱為“孔孟”,并稱其為“亞圣”。孟子把孔子“仁”的觀念發展為“仁政”思想,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提出“民為貴,君為輕”,勸導統治者重視人民。《孟子》是儒家經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論語》合稱為“四書”,成為此后讀書人的必讀書。
三、詞語梳理
(一)重點詞語解釋
[1]舜(shùn)發于畎(quǎn)畝之中:發,起,指被任用。畎畝,田地。畎,田間小溝。
[2]傅說(yuè)舉于版筑之間:舉,被舉用,被選拔。版筑,筑墻用的夾板和木杵。筑,搗土用的杵。
[3]管夷吾舉于士:士,獄官。
[4]故天將降大任于是(斯)人也:任,責任,使命。是(斯),這樣的。也,語氣助詞。故,所以。將,將要。于,給。
[5]必:一定。
[6]苦其心志:心志,思想。苦,使……痛苦。
[7]勞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體)勞累。
[8]餓其體膚:意思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
[9]空乏:資財缺乏。這里是動詞,意思是使他受到貧困之苦。
[10]行拂亂其所為:行,指每一行為,每做一件事。拂,違背。亂,擾亂。其所為,指其所做的事。
[11]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這些辦法。動心忍性,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動,使……驚動。忍,使……堅忍。
[1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備的能力。曾益:增加。
[13]人恒過,然后能改:恒過,常常犯錯誤。恒,常。過,過失,錯失,此處是犯過失的意思。
[14]困于心:困,憂困。于,介詞,在。
[15]衡于慮: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16]而后作: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17]征于色:征,表征,表現。色,臉色。
[18]發于聲: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于聲音。
[19]而后喻:喻,明白,了解。
[20]入則無法家拂士:入:指在國內。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拂(bì),通“弼”,輔佐。
[21]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在國外。則,如果。敵國,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
[22]國恒亡:恒:必然。
(二)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慮:“衡”通“橫”,阻塞,不順暢。
[3]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弼,輔佐。
(三)古今異義
[1]舜發于畎畝之中:發:古義:被起用;今義:送出,發生。
[2]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古義:被舉用;今義:往上托,推舉。
[3]征于色,發于聲:征:古義:證驗,表現;今義:走遠路。
[4]而后喻:喻:古義:明白,了解;今義:說明,打比方。
[5]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然后:古義:這樣以后,這樣……才;今義:連詞,表示接著某種動作或情況之后。
[6]所以動心忍性:所以:古義:用這些來……;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7]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古義:在里面,指國內(名詞);今義:進入(動詞)。
[8]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古義:在外面,指國外(名詞);今義:出去(動詞)。
[9]管夷吾舉于士:士;古義:獄官;今義:士兵。
(四)一詞多義
[1]發:①舜發于畎畝之中(被起用)
②發于聲(發出,抒發)
[2]是:①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這樣的,代詞)
②斯是陋室(是,判斷詞)
[3]拂:①行拂亂其所為(fú違反,阻撓)
②入則無法家拂士(bì輔弼,輔佐)
[4]于:①舜發于畎畝之中(從)
②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給)
③征于色,發于聲(在)
④生于憂患(由于)
[5]而:①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而后”,然后)
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表并列)
(五)詞類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2]勞其筋骨:勞:使……勞累,使動用法。
[3]餓其體膚:餓:使……饑餓。
[4]空乏其身:空乏:使……窮困缺乏。
[5]行拂亂其所為:亂:使……顛倒錯亂。
[6]所以動心忍性:動:使……驚動,使動用法。
[7]然后知生于憂患:生:使……生存發展。
[8]而死于安樂也:死:使……萎靡死亡。
[9]人恒過:過:犯過失,犯錯誤(名詞作動詞)。
[10]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國內(動詞作名詞)。
[11]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國外(動詞作名詞)。
[12]出則無敵國外患者:敵:敵對的(名詞作形容詞)。
四、問題設計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闡述了孟子關于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的人才觀。
2.本文作者認為國家長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用課文中詞語回答)
3.開篇列舉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試具體比較分析。
答:這六個人出身都卑微。(種田、筑墻、販賣魚鹽、犯人、隱居者、奴隸),他們都是經過艱苦的磨練,顯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來都被統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業。
4.孟子在選文第①段中以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告訴人們:人要成大器,就必須經受磨練。請寫出與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上一篇:《愛蓮說(周敦頤·宋)》中考必背古詩文集錦
下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唐)》中考必背古詩文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