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
課文導讀
本文選自 《戰國策·齊策一》。 《戰國策》 是戰國末期和秦、 漢年間人們雜采各國史料纂集的一部史料匯編, 后經西漢末年劉向重新編校。 全書33篇, 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 軍事、 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動情況和社會面貌, 著重記載了策士謀臣的策略和言論, 寫他們雄辯的言辭、 機智的運算、 英武的行為。 文筆酣暢生動, 語言犀利活潑, 寫人物活動繪聲繪色, 富于文學意味。 這部書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 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劉向 (約前77—前6), 本名更生, 字子政, 西漢沛 (今江蘇沛縣) 人, 經學家、目錄學家、 文學家, 著有 《新序》 《說苑》 等。
鄒忌, 戰國時齊國人。 諷, 諷刺, 用暗示、 比喻之類的方法, 委婉地規勸。 齊王,齊威王。 納, 接受。 鄒忌成功地勸說君主納諫, 使之廣開言路, 改良了政治。
課文注譯
鄒忌修八尺有(2)余,而形貌昳麗(3)。朝服(4)衣冠,窺(5)鏡,謂(6)其妻曰:“我孰與(7)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8)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

明日(14)徐公來,孰(15)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16)。暮寢(17)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18)者,私(19)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20)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21)徐公。今齊地方(22)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23)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24),王之蔽甚矣(25)。”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26)寡人之過者,受上(27)賞;上(28)書諫(29)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于市朝(30),聞(31)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32);期年(33)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34)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1) 〔修〕 長, 這里指身高。 (2) 〔有〕 通 “又”。 (3) 〔昳 (yì) 麗〕 神采奕奕, 容貌美麗。 昳, 光艷美麗。(4) 〔朝 (zhāo) 服〕 朝, 早上。 服, 穿戴。 (5) 〔窺〕 看, 照。 (6) 〔謂〕 告訴, 對……說。 (7) 〔孰與〕 表比較, “與……比, 誰……”。 孰, 誰、 哪一個。 (8) 〔何〕 疑問代詞, 怎么,哪里。 (9) 〔忌不自信〕 鄒忌自己信不過。 賓語前置,即 “忌不信自”。 (10) 〔旦日〕 第二天。 (11) 〔與坐談〕 即 “與之坐談”, 跟他坐著聊天。(12) 〔之〕 指示代詞, 這個。 (13) 〔與…… 孰 〕 與上文 “孰與 ” 的用法一樣 , 表比較 , “與 …… 比 , 誰 …… ”。(14) 〔明日〕 次日, 第二天。 (15) 〔孰〕 通 “熟”, 仔細。 (16) 〔弗如遠甚〕 遠遠地不如。 甚, 表程度副詞, 非常、 很。 (17) 〔寢〕 躺下。 (18) 〔美我〕 以……為美。 形容詞作動詞。 (19) 〔私〕 動詞, 偏愛。(20) 〔誠〕 的確, 確實。 (21) 〔皆以美于〕 都認為 (我) 比……漂亮。 于, 放在形容詞后面, 表示比較, 翻譯為“比”。 (22) 〔地方〕 地, 國土、 領土。 方, 方圓、 縱橫。 (23) 〔宮婦左右〕 宮婦, 王后、 王妃。 左右, 在旁侍候的近侍。 (24) 〔之〕 助詞, 不譯。 (25) 〔王之蔽甚矣〕 蔽, 受蒙蔽。 甚, 嚴重、 厲害。 (26) 〔面刺〕 當面指責。 (27) 〔上〕 第一等的。 (28) 〔上〕 呈上。 (29) 〔諫〕 規勸君主、 尊長或朋友, 使之改正錯誤或過失。(30) 〔市朝〕 公共場所。 (31) 〔聞〕 這里是 “使……聽到” 的意思。 (32) 〔間 (jiàn) 進〕 偶爾進諫。 (33) 〔期(jī) 年〕 滿一年。 (34) 〔朝〕 動詞, 朝見、 進見。
問題與探究
1. 如何理解文題中 “諷” 的含義?
2. 在對待 “美” 還是 “不美” 這一問題上, 鄒忌的思想轉變是有一個過程的, 請用原文中的話回答這個問題。
文章鏈接
燕昭王求士 (燕策)
《戰國策》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幣(2),以招賢者,欲將以報仇(3)。故往見郭隗先生(4)曰:“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5),以雪先王之恥,孤之愿也。敢問以國報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6)指(7)而事之,北面(8)而受學,則百己者(9)至;先趨(10)而后息,先問而后嘿(11),則什己者(12)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13)至;馮(14)幾據杖,眄視指使(15),則廝役之人(16)至;若恣睢奮擊(17),呴籍叱咄(18),則徒隸之人(19)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20)也。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21)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將誰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22),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23)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24)?而捐(25)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26),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27),況賢于隗者乎?豈遠千里哉!”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樂毅(28)自魏往,鄒衍(29)自齊往,劇辛(30)自趙往,士爭湊燕(31)。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32)。于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閔王出走于外。燕兵獨追北(33),入至臨淄(34),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惟獨莒(35)、即墨(36)。
注釋:
(1) 〔燕昭王收破燕后〕 昭王, 燕王噲的太子, 名平。 噲為王時, 重用其相子之, 后竟誤信人言,效法舜、 禹禪讓, 使子之為王。 燕人不服子之, 不及三年, 燕國大亂。 齊宣王乃乘機伐燕, 燕大敗,齊殺噲及子之, 燕幾至亡國。 及昭王立, 亂始定。 收, 收拾。 破燕, 殘破的燕國。 (2) 〔卑身厚幣〕降抑自己的身份, 拿出豐厚的禮物, 以招聘賢者。 (3) 〔欲將以報仇〕 指報齊國來伐之仇。 (4) 〔郭隗 (wěi) 先生〕 燕之賢人。 (5) 〔共國〕 共治國政。 (6) 〔詘〕 同 “屈”。 (7) 〔指〕 同 “旨”。(8) 〔北面〕 面向北。 古人尊師重道, 師傅應居于正位 (坐北而面向南), 故為弟子者應面向北以受學業。 (9) 〔百己者〕 勝過自己百倍的人。 (10) 〔趨〕 疾走,此處引申有勤勞、 奮發之意。 (11) 〔嘿〕即古 “默” 字。 (12) 〔什己者〕 勝過自己十倍的人。 (13) 〔若己者〕 和自己能力一樣的人。 (14)〔馮〕同 “憑”。 (15) 〔眄 (miǎn) 視指使〕 眄, 斜視。 指使, 用手指示意, 使手下人為自己奔走。 此與上句皆為人君只知坐享其成而不肯親自動手的形象。 (16) 〔廝役之人〕 奔走服役之人。 (17) 〔恣睢奮擊〕 恣睢, 怒視貌。 奮擊, 指舉動野蠻, 任意打人。 (18) 〔呴 (jū) 籍叱咄 (duó)〕 呴, 一作 “跔”,跳躍。 籍,應作 “藉”, 踐踏。 跔籍猶言 “蹂躪”。 叱咄, 任意對人加以呵斥。 此言人君暴虐野蠻, 氣焰十足, 對人加以蹂躪, 呼來喝去。 (19)〔徒隸之人〕 本指俘虜或奴隸, 此處則指唯命是從的人, 言其服從人君的命令如徒隸一樣。 (20) 〔服道致士之法〕 服, 行。 致, 得。 此猶言 “行王道得人才之法”。(21) 〔朝〕 謁見。 (22) 〔君人〕 即人君。 (23) 〔涓人〕 國君的近侍。 又名中涓, 即閹人。 (24) 〔安事死馬〕 安, 怎能、 如何。 此句說你們怎么買了一匹死馬。 (25) 〔捐〕 損失, 花費。(26) 〔市馬〕 買馬。 (27) 〔隗且見事 〕 連我郭隗都被重用了 。 (28) 〔樂毅 〕 魏名將樂羊之后 。事燕昭王, 統兵伐齊, 破齊七十余城。 后昭王死, 惠王疑樂毅, 樂毅乃奔趙。 (29) 〔鄒衍〕 齊人, 戰國時有名的陰陽家。 (30) 〔劇辛〕 趙人,破齊之計, 多由其策劃。 后伐趙, 不勝, 為趙人所殺。(31) 〔士爭湊燕〕 有才能的人爭著集中到燕國來。 (32) 〔樂佚輕戰〕 樂佚, 生活安樂舒適。 輕戰, 不怕戰爭。 (33) 〔北〕 指敗軍之逃亡者。 (34) 〔臨淄〕 齊之都城, 即今山東淄博。 (35) 〔莒〕 地名,今山東莒縣。 (36) 〔即墨〕 地名, 故城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譯文:
燕昭王收拾了殘破的燕國以后登上王位, 他禮賢下士, 用豐厚的聘禮來招募賢才,想要依靠他們來報齊國破燕殺父之仇。 為此他去見郭隗先生, 說: “齊國乘人之危,攻破我們燕國。 我深知燕國勢單力薄, 無力報復。 然而能得到賢士與我共商國是, 以雪先王之恥, 是我的愿望。 請問先生, 要報國家的大仇應該怎么辦?” 郭隗先生回答說: “成就帝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師, 成就王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友, 成就霸業的國君以賢者為臣, 行將滅亡的國君以賢者為仆役。 如果能屈己之意侍奉賢者, 屈居下位接受教誨, 那么, 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會光臨; 早些學習晚些休息, 先去求教別人過后再默思, 那么, 才能勝過自己十倍的人就會到來; 別人怎么做, 自己也跟著做,那么, 才能與自己相當的人就會來到; 如果憑靠幾案, 拄著手杖, 盛氣凌人地指揮別人, 那么, 供人驅使跑腿當差的人就會來到; 如果放縱驕橫, 行為粗暴, 吼叫罵人,大聲呵斥, 那么, 就只有奴隸和犯人來了。 這就是古往今來實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 大王若是真想廣泛選用國內的賢者, 就應該親自登門拜訪, 天下的賢人聽說大王的這一舉動, 就一定會趕著到燕國來。” 昭王說: “我應當先拜訪誰才好呢?” 郭隗先生說道: “我聽說古時有一位國君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 可是三年也沒有買到。 宮中有個近侍對他說道: ‘請您讓我去買吧。’ 國君就派他去了。 三個月后他終于找到了千里馬, 可惜馬已經死了, 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買了那匹馬的骨骼, 回來向國君復命。國君大怒道: ‘我要的是活馬, 死馬有什么用? 而且白白耗掉了五百金!’ 這個近侍胸有成竹地對君主說: ‘買死馬尚且肯花五百金, 更何況活馬呢? 天下人一定都以為大王您擅長買馬, 千里馬很快就會有人送來了。’ 于是不到一年, 三匹千里馬就到手了。如果現在大王真的想要羅致人才, 就請先從我開始吧。 我尚且被重用, 何況那些勝過我的人呢? 他們難道還會嫌千里的路程太遙遠了嗎!” 于是昭王為郭隗專門建造房屋,并拜他為師。 消息傳開, 樂毅從魏國趕來, 鄒衍從齊國而來, 劇辛也從趙國來了, 人才爭先恐后集聚燕國。 昭王又在國中祭奠死者, 慰問生者, 和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時候, 燕國殷實富足, 國力強盛, 士兵們心情舒暢愿意效命。 于是昭王用樂毅為上將軍, 和秦楚及三晉趙魏韓聯合策劃攻打齊國, 齊國大敗, 齊閔王逃到國外。燕軍又單獨痛擊敗軍, 一直打到齊都臨淄, 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寶物, 燒毀齊國宮殿和宗廟。 沒有被攻下的齊國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綜合能力測試題]
一、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 形貌昳麗 ( ) 2.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 )
3. 群臣進諫, 門庭若市 ( ) 4.雖欲言, 無可進者 ( )
二、 下列語句朗讀停頓劃分正確的是 ( )
A. 鄒忌/修八尺/有余。
B.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C. 王之蔽/甚矣!
D.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三、 鄒忌是由一件家庭瑣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 這件瑣事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為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昳( )麗朝( )服 衣冠( )窺( )鏡
期( )年朝( )于齊間( )進
五、 翻譯下列語句
1. 窺鏡, 謂其妻曰: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由此觀之, 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能謗議于市朝, 聞寡人之耳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曹劌論戰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愚公移山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