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
秋水時(shí)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11)焉(12)河伯(13)欣然(14)自喜,以(15)天下之(16)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17)行,至于北海(18)。東面(19)而視,不見水端(20)。于是焉河伯始(21)旋(22)其(23)面目(24),望洋(25)向若(26)而嘆曰:“野語(27)有之(28)曰‘聞道(29)百(30),以為莫己若(31)’者,我之謂(32)也。且夫(33)我嘗(34)聞少(35)仲尼(36)之聞(37),而輕(38)伯夷(39)之義者,始(40)吾弗(41)信,今我睹(42)子(43)之(44)難窮(45)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46)矣。吾長(47)見笑于(48)大方之家(49)。”
北海若曰:“井蛙(50)不可(51)以(52)語于海(53)者,拘于虛(54)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55)于時(shí)(56)也。曲士(57)不可以語于道者,束(58)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59)知爾(60)丑(61)。爾將可與語大理(62)矣。天下之水,莫大于(63)海,萬川歸之(64),不知何時(shí)止(65)而不盈(66);尾閭(67)泄之,不知何時(shí)已(68)而不虛(69)。春秋不變,水旱不知(70)。此其過(71)江河之流(72),不可為量數(shù)(73)。而吾未嘗以此自多(74)者,自以比形(75)于天地,而受(76)氣于陰陽(77)。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78)存乎見少,又奚以(79)自多(80)?計(jì)(81)四海之(82)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83)空之在大澤(84)乎?計(jì)中國(85)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86)之在大倉(87)乎?號(hào)(88)物之?dāng)?shù)謂之萬,人處(89)一焉(90)。人卒(91)九州,谷食之所生(92),舟車之所通(93),人處一焉。此(94)其比(95)萬物也,不似豪末(96)之在于馬體(97)乎?五帝(98)之所連(99),三王(100)之所爭,仁人之所憂(101),任士(102)之所勞,盡(103)此(104)矣。伯夷辭之以為名(105),仲尼語之以為博(106),此其(107)自多也,不似爾(108)向(109)之自多于水乎?”
【注釋】時(shí):按時(shí),按季節(jié),名詞作狀語。
百:泛指眾多,是個(gè)虛數(shù)。
川:河流。
灌:注入。
河:古代專指黃河。
涇流:直通的水流。涇,同“徑”,直往。
兩涘(sì):河兩岸。涘,水邊。
渚(zhǔ)崖:水洲岸邊。渚,水中的小陸地。崖,又作“涯”,高的河岸。
辯:通“辨”,辨認(rèn)。
于:在,介詞。
(11)是:此,這。
(12)焉:助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的停頓,不譯。
(13)河伯:傳說中的黃河之神。
(14)欣然:高興的樣子。
(15)以:認(rèn)為,動(dòng)詞。
(16)之:的,助詞。
(17)東:向東,方位名詞作狀語。
(18)北海:指東海的北部。
(19)東面:臉朝東。東,作狀語。面,名詞作動(dòng)詞,指轉(zhuǎn)臉。
(20)端:盡頭。
(21)始:才。
(22)旋:掉轉(zhuǎn)。這里指河伯轉(zhuǎn)變了原先欣然自喜的表情。
(23)其:他的,代詞。
(24)面目:指臉色,面部表情。
(25)望洋:指抬頭仰視的樣子,聯(lián)綿詞。
(26)若:海神名。
(27)野語:俗語。
(28)之:代詞,指野語中的一句話。
(29)道:道理。
(30)百:泛指多數(shù)。
(31)莫己若:即“莫若己”,賓語前置,沒有誰趕得上自己。若,比得上。
(32)我之謂:即“謂我”,賓語前置。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33)且夫:連詞,而且。
(34)嘗:曾經(jīng)。
(35)少:認(rèn)為……少,意動(dòng)用法。
(36)仲尼:孔子的字。
(37)聞:前一個(gè)是動(dòng)詞,聽說;后一個(gè)名詞,見聞,學(xué)識(shí)。
(38)輕:認(rèn)為……輕,意動(dòng)用法。
(39)伯夷:商末諸侯孤竹君的長子,與其弟叔齊認(rèn)為武王伐紂是不義的,故隱居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后世稱他們?yōu)殂∈毓?jié)義的代表。
(40)始:起初。
(41)弗:不。
(42)睹:看。
(43)子:您,對(duì)海神的尊稱。
(44)之:助詞,不譯,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45)窮:盡。
(46)殆:危險(xiǎn)。
(47)長:長久。
(48)見……于……:被動(dòng)句式。見,表被動(dòng)。于,引出行為的主動(dòng)者。
(49)大方之家:懂得大道理的人。大方,大道理。
(50)井蛙:井底之蛙。
(51)可:能夠。
(52)以:與,介詞。
(53)語于海:談?wù)摯蠛!S冢韺?duì)象,對(duì)于。
(54)拘于虛:被居住的地方所局限。拘,約束,局限。于,表被動(dòng)。
(55)篤(dǔ):限制。
(56)時(shí):季節(jié)。
(57)曲士:鄉(xiāng)曲之士,指見識(shí)淺陋之人。
(58)束:束縛。
(59)乃:才。
(60)爾:你。
(61)丑:淺陋,低劣。
(62)大理:大的道理,正道。
(63)于:表比較。
(64)之:代詞,指大海。
(65)止:停息。
(66)盈:水滿溢出來。
(67)尾閭(lǘ):古代傳說中的海底泄水處。
(68)已:止,停。
(69)虛:減少。
(70)知:覺,影響。
(71)過:超過。
(72)江河之流:長江黃河的水流。
(73)不可為量數(shù)(shǔ):不可用量器計(jì)算。量,指斗、斛一類的量器。數(shù),計(jì)算,動(dòng)詞。
(74)自多:自滿。
(75)比形:生成形態(tài)。
(76)受:接受,汲取。
(77)陰陽:古代認(rèn)為宇宙由陰陽二氣生成,萬物也由此而生。
(78)方:正。
(79)奚以:即“以奚”的倒裝,憑什么。奚,何。
(80)多:自滿,夸耀。
(81)計(jì):考慮。
(82)之:助詞,不譯,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83)礨(lěi)空:蟻穴。
(84)大澤:大的湖澤。
(85)中國:指黃河流域一帶,中原。
(86)稊(tí)米:細(xì)小的米粒。
(87)大(tài)倉:大糧倉。“大”的這個(gè)意義后寫作“太”。
(88)號(hào):稱呼。
(89)處:占有,占據(jù)。
(90)焉:句末語氣助詞。
(91)卒:通“萃”,聚集。
(92)所生:所生長的地方。
(93)所通:所到達(dá)的地方。
(94)此:個(gè)人。
(95)比:比較,相比。
(96)豪末:毛的末梢,指動(dòng)物身上的細(xì)毛。豪,通“毫”。
(97)體:身體。
(98)五帝:通常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99)連:連續(xù),指傳說中五帝相互禪讓天下的事。
(100)三王:通常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101)所憂:與下文“所勞”指擔(dān)憂和辛勞的對(duì)象,也指天下。
(102)任士:指以天下為己任的賢能之士。
(103)盡:全,都。
(104)此:代詞,指上文的“毫末在馬體中微不足道”。
(105)以為名:以此取得名聲。以為,以(之)為。名,美名,名聲。
(106)以為博:以此顯示淵博。
(107)其:大概,表推測的副詞。
(108)爾:你。
(109)向:先前,剛才。
【譯文】秋天的洪水應(yīng)時(shí)而來,很多河流的水都流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分辨不清對(duì)岸的牛馬。于是河神洋洋得意、沾沾自喜,認(rèn)為天下的壯美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他順著水流向東去,到了北海。向東望去,看不見大海的盡頭。于是河神才改變先前欣然自喜的臉色,面對(duì)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種道理,便以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的話,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啊。而且我曾聽說有人認(rèn)為孔子的學(xué)問少,伯夷的節(jié)義不值得看重的言論,起初我還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了您是這樣的無邊無際,我如果不是來到您的門前,那就危險(xiǎn)了。我將永遠(yuǎn)被懂得大道理的人所恥笑。”
海神說:“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wù)摯蠛#且驗(yàn)槭艿姜M小空間的限制。對(duì)只生存在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wù)摫┑氖虑椋且驗(yàn)槭艿綍r(shí)令的限制。對(duì)見識(shí)淺陋的人不可能跟他們談?wù)摯蟮览恚且驗(yàn)槭艿浇甜B(yǎng)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才了解自己的淺陋。將可以同你談?wù)摯蟮览砹恕L煜碌乃妫瑳]有比海更大的了,千萬條河流都?xì)w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時(shí)候停歇而且從不會(huì)滿溢;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時(shí)候停止而且從不曾減少。無論春天、秋天不見有變化,無論水澇、干旱不會(huì)有影響。這說明大海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長江黃河的水流,不能夠用量器來計(jì)算。可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認(rèn)為從天地那里接受形體并汲取陰陽二氣。我存在于天地之間,就像小石小樹在大山之中一樣;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shí)在渺小,又哪里會(huì)自滿呢?想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間,不就像蟻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嗎?想想中原存在于四海之內(nèi),不就像小米在大糧倉里一樣嗎?通常用“萬物”來稱物類的數(shù)量,而人類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人們聚集于九州,凡是糧食所生長的地方、車船所到達(dá)的地方都有人群,而個(gè)人只是占其中一員罷了。個(gè)人與萬物相比,不就像一根毫毛存在于整個(gè)馬體嗎?凡五帝所禪讓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慮的,賢才所勞碌的,都不過如此罷了。伯夷辭讓君位而博取美名,孔子坐談天下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漲時(shí)的洋洋自得一樣嗎?”
上一篇:《唐·張籍·秋思》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莊子》·秋水》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