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此詩選自《全唐詩》。
王昌齡在名家如林的盛唐時代,曾贏得“詩家天子”的稱號。他是七絕的圣手,現存一百八十余首詩中,七絕占近一半。明朝人楊慎說:“龍標(王昌齡曾任龍標縣尉)絕句,無一篇不佳。”此詩是他七絕送別題材的名篇,作于天寶初年(約741)貶江寧縣(今南京市)丞之時。
芙蓉樓,故址在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角,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遠望楚地,常是文人墨客登臨餞別之所?!对涂たh志》卷二十五江南道潤州:“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樓為芙蓉樓。”辛漸是王昌齡的摯友,此番遠道來探望遭貶的詩人,可能是將取道潤州(今鎮江市)到揚州,再北上洛陽。詩人感激他的一片深情,由江寧一直送行到潤州。千里相送終有一別,于是倆人聯袂攜手,登樓話別。詩人作《芙蓉樓送辛漸二首》贈行,此詩是其中的第一首。
這首詩是分兩層意思來寫的:一、二句寫送別情景,暗示心跡;三、四句直抒胸臆,告慰親友。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詩人從昨夜寒雨入吳寫起,以一幅煙雨凄迷的雨鎖長江圖,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夜雨對床,多少知心話兒要訴,窗外雨聲淅瀝,真是小樓一夜聽秋雨,點點滴滴落在離人心!從此句語法構成和參讀此詩另一首,知“入吳”的主語應是“寒雨”。此句點明時間和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寫出了時間的發展過程,從昨夜推移到天明,寫次日早晨送別時凄清孤寂的情景,天明時分,辛漸登舟將行,只見“孤帆遠影碧山盡”,詩人目送帆影遠去,舉目茫然,眼中只剩下孤峙的山峰,“楚山孤”是詩人移情之筆,“孤”正是詩人自己孤寂惆悵心境的寫照。潤州古時曾先后屬于吳國和楚國,因此,一、二句中以“吳”、“楚”同義互文來指潤州一帶地方。一、二句的送別之景,暗蘊著詩人峭傲凄清的思想感情,因此,三、四句自然過渡到詩人將別的叮嚀之辭: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貶謫江寧丞前曾任汜水縣尉,汜水就在洛陽附近,而且又是取道洛陽赴任的,洛陽有他不少朋友,如岑參、李頎等,臨別時均有詩贈別,如“夜來蓮花界,夢里金陵城。嘆息此離別,悠悠江海行。”(李頎《送王昌齡》)“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飯”(岑參《送王大昌齡赴江寧》)因此,詩人無時不在想念洛陽親友,可詩人卻以虛擬之筆,反主為賓,以“洛陽親友如相問”反襯詩人對洛陽親友相思之深,同時又可借端直抒胸臆,表明自己高尚的操守,告慰親友。以玉壺冰來比喻操節高尚,早在魏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中就有“心若懷冰”之句;六朝劉宋的鮑照《白頭吟》也有“清如玉壺冰”之句;唐開元宰相姚崇《冰壺誡》序中則有:“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更是將冰心玉壺作為做官的自勉銘。詩人凝煉地把“冰”、“心”、“玉壺”三者意象統一在七字之句中,鑄成這一千古名句,激勵千秋仁人志士之心。據殷璠《河岳英靈集》記載,王昌齡“不矜細行,謗議沸騰,再歷遐荒,使知音者嘆惜”。因此,詩人此處以“一片冰心在玉壺”表明操節,蔑視旁議,使全詩頓時閃耀出動人的光彩,含蓄蘊藉,情韻深長。
這是一首別開生面的送別詩。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說:“借送友以自寫胸臆,其詞自瀟灑可愛。”此言甚是。
上一篇:顧炎武《復庵記》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李漁《芙蕖》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