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本文節選自《孟子·公孫丑下》。這篇短文強調“人和”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指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文章一開頭,先提出中心論點。作者將“天時”與“地利”比較,又將“地利”與“人和”比較,用兩個“不如”層層推進,說明在三者之中,“人和”最為重要。
接著便對這一中心論點加以具體論證。論證分兩層。第一層論證“天時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說明這是個不起眼的小城。“環而攻之”說明小城四面受敵,敵軍來勢兇猛,大有“黑云壓城城欲摧”之勢。但緊接著“而不勝”三字一個轉折,便引起讀者的一個疑問:區區小城為何強敵久攻而不下。于是作者便對這一疑問加以分析說明。在長期圍攻中,定有不少得天時的戰機,但不能攻下,這就說明“天時不如地利”。第二層論證“地利不如人和”。一連四個“非不”的排比句式,以雙重否定的肯定語氣,強調其“地利”條件的優越。但作者又用“委而去之”四字,將前面四個排比句的肯定與強調輕輕一筆抹掉,這就說明光有“地利”的條件是不行的,更重要的還得靠“人和”。這兩小節,筆法迂回轉折,抑揚變幻,將中心論點一步一步由暗而明地推出。
論證了中心論點之后,作者用一個“故曰”,從中心論點出發作進一步推論,從而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文中接連用三個帶“不以”的排比句,排除“天時”“地利”等非決定性因素,言下之意就是說“域民”、“固國”、“威天下”最終都得靠“人和”。而要想取得“人和”的條件,就必須使自己“得道”。“得道者多助”,“多助”就是“人和”。“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這是“得道”與“失道”兩者分別走向極端后的情況。作者故意把問題推向極端,是為了給人以更加深刻而鮮明的印象。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結束全文,語氣堅決而肯定,說明孟子對自己的觀點深信不疑。
這篇短文充分肯定在戰爭諸因素中人的因素的決定作用,并且認識到人的因素能否充分調動發揮,取決于戰爭的性質正義與否。這種思想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應該看到,孟子所謂得道與否,是有其具體含義的。“得道”就是要符合儒家的“仁義”標準。
本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逐層論證,最后再進一步推論,深化中心論點。條理清晰,結構嚴謹。文中運用排比句和對比句,使文章顯得氣勢生動,富有節奏感。
上一篇:魏禧《大鐵椎傳》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關漢卿《竇娥冤》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