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者明,信為難矣》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貞觀十六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自知者明,信為難矣。如屬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謂己長,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詆訶,蕪詞拙跡,于是乃見。由是言之,人君須得匡諫之臣,舉其愆過。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復憂勞,安能盡善?常念魏徵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因舉觴賜玄齡等數人勖之。(《求諫》)
【鑒賞】“自知者明”一詞最早見于《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知道他人、了解他人的是智者。俗語說,知人知面不知心。真正認識一個人是很難的,能做到這一點的,一定是有智慧的人,但是并不算高明。能正確認識自我的才是高明之人。因為人容易受各種私心、欲望、沖動、偏執等的影響,容易遮蔽自我。人們往往不能正視自己的優點與缺點,也不能正確對待別人的評價。聽到贊美自己的話就沾沾自喜、信以為真,被批評時就灰心喪氣或者怨恨對方。這都是沒有自知之明的表現。解剖別人不易,解剖自己更難。所以人們又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能清醒認識自己,對待自己,是最明智最難能可貴的。即使能審視自己的優缺點,但要勇于從中走出來,更是難上加難。所謂“自勝”,正是在熟知自己缺點的基礎上勇于克服、不斷超越自我、戰勝自我。所以古代的賢明君主,必時時檢點自己的言行舉止,虛心納諫,以完善自身。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帶兵平定陳國內亂后,殺了反臣夏征舒,便把陳國變成了楚國的一個縣。群臣紛紛祝賀,唯獨出使齊國歸來的申叔時沒有表示。楚莊王很不高興,問其原因。申叔時對曰:“鄙語有之,牽牛徑人田,田主奪之牛。徑則有罪矣,奪之牛,不亦甚乎?今王以征舒為賊弒君,故征兵諸侯,以義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則后何以令于天下!是以不賀。”(《史記·陳杞世家》)楚莊王不愧是明主,聽取了申叔時的意見后,下令恢復陳國。據說,孔子讀史至此,慨嘆地說:“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非申叔時之忠,弗能建其義;非楚莊王之賢,不能受其訓也。”(《孔子家語》卷二《好生》)楚莊王有“自知之明”,能夠直面自己的錯誤并勇于改正,實現了“自勝”的崇高境界。
唐太宗接受道家思想,直言做到自知之明的困難,也坦承在執政過程中必有所失,不能盡善盡美。正因為此,他認識到,君主是非常需要如魏徵這樣的諍臣,來不斷提醒自己的錯誤和過失。《貞觀政要》里,唐太宗倡導進諫的記述比比皆是。貞觀初年,唐太宗就提出:“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須極言規諫。”(《求諫》)唐太宗不斷以各種方式倡導、引導、誘導群臣獻策進言,對進諫有功之人,往往給予加官晉爵及其他賞賜等,以資鼓勵。魏徵所諫《十思疏》,太宗看了之后,親寫詔書回復,誠懇承認錯誤,并說要將諫疏擺放在幾案上,時時警醒自己。接受進諫不易,能改正錯誤更不易。唐太宗一旦知錯,絕不文過飾非,不但褒獎進諫者,而且虛心接受,力求改進。在唐太宗的倡導和鼓勵下,貞觀時期諫臣盈廷,先后向太宗進諫見于記載的不下30人。除最突出的魏徵“所諫前后二百余事”,凡數十萬言外,劉洎、岑文本、馬周等也多能面折廷爭,提出不少中肯的意見和批評。正是滿朝大臣的敢于諫諍,讓唐太宗時時審視及認清自己,避免和防止了許多錯誤。魏徵死后,唐太宗仍然時時懷念其當年能夠“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求諫》)。唐太宗此話背后的一個理念是:傾聽臣子的諫言,是認清自己優缺點、達到“自知者明”境界的重要途徑。
當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將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劃分為四個層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一種遵從本性和習慣生活的最低境界,對生活屬性沒有了解。功利境界區別于自然境界的地方,在于生活于這一境界中的人,對自己的行為非常了解。但這種了解,僅限于通過心中的計劃和自覺的行為謀求自身利益。道德境界是馮友蘭認為較高的一種人生境界。處于這一境界的人,心目中有社會整體,意識到道德的意義,自覺地為社會的利益做事,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是真正有道德的賢人。天地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種理想性的完美的境界。具有天地境界的人,對于宇宙人生已有完全了解,使人的生活獲得最大意義,使人生具有最高價值。從唐太宗有“自知者明”的認識,以及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來看,實為古代帝王中的有道明君。他為實現天下大治而對自我不斷完善的追求,亦是對人生境界的不斷開拓。
上一篇:貞觀政要《納諫第五》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下一篇:貞觀政要《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什么意思|賞析|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