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自圣賢言不善處,則必自省曰:“吾得無有此不善乎?”有不善,則速改之,毋使一毫與圣賢所言之不善有相似焉。至圣賢言善處,則必自省曰:“吾得無未有此善乎?”于善則速為之,必使事事與圣賢所言之善相同焉。如此,則讀書不為空言,惡日消而善日積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句子出處:明·薛瑄 《薛文清公讀書錄》 卷五,去非改錯(cuò)類名言句子
讀書當(dāng)看到圣人賢士列舉的不好行為處, 就一定要自我反省說: “我有沒有這種不好的行為?”如果有, 就立即改正, 不要使自己同圣賢所說的不好行為有絲毫相似的地方。 當(dāng)看到圣人賢士說到好的行為處,就一定要反省說:“我有沒有這種好的行為?”對于這些好的行為要立即去實(shí)行, 一定使自己事事做到與圣賢所說的優(yōu)良行為一個(gè)樣。 像這樣去做, 那么讀書才不會徒有其名, 而使邪惡的行為日漸消失, 善良的美德日益積聚。
上一篇:《難勝莫如己私,學(xué)者能光之,非大勇乎?》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下一篇:《知一重非,進(jìn)一重境.》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