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作者: 秋生
【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原文作者】:杜甫
【鑒賞】:
公元760年的春天(唐乾元三年),窮困中的杜甫,求親告友,好不容易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邊蓋起一座茅屋。可是,到了八月,一場暴風卷走屋上茅草,接著又下了一整夜的雨。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這首千古名作,從自己的悲苦遭遇中,表達了一種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感。
全詩可以分為四節。
第一節五句,寫八月的秋風怒吼,卷走了茅屋上的層層茅草,茅草飛過江去灑落在江郊,高的掛結在樹枝的梢梢上,低的落入了低洼的水塘里,這些茅草都收不回來了。
這一節詩里,通過“卷”、“飛”、“渡”、“灑”、“掛罥”、“飄轉”等一連串動詞,仿佛讓我們看到一位瘦弱老人,拄著拐杖,眼看著秋風卷走了屋上的重重茅草。激起了讀者深切的同情。
詩中的“三重”是表示多層的意思,罥(juàn),掛結的意思,塘坳(ào)”,低洼的積水地。
第二節也是五句。記敘了南村的一些兒童,欺侮我老而無力,竟然忍心當著我的面,把散落在平地上的茅草搶走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沒用,只能空手歸來,拄著拐杖嘆息。
忍能,指竟然忍心;呼不得,即喝不住。
第三節共有八句。
描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凄苦情景。
風剛停息,烏云就密布了,秋天的天空陰沉迷漫,一片昏黑,密集的雨點即將灑落地面。家里的棉被多年用下來,本來是又冷又硬了,孩子們的睡相不好,被子的夾里都被蹬破了。而此時,床頭屋漏,沒有干的地方,密麻麻的雨點兒未曾停歇。想想自經安史之亂以后,睡眠很少,在這沾濕的長夜里,何時能等到天亮呢?
這風、這雨、這屋漏、這寒冷,強烈地烘托出詩人愁苦悲凄的心情。
俄頃,頃刻,一會兒;漠漠,陰沉迷蒙的樣子;向,將近;衾(qīn),被子;惡臥,睡相不好;喪亂,安史之亂。
第四節里,詩人沒有再苦苦嘆息下去,而是由自己的痛苦,想到天下有多少這樣的寒士。于是,在這憂國憂民的感情激蕩下,詩人發出了來自內心的呼喊:
怎樣才能建成廣廈千萬間,讓天下的寒士能有個歡樂安穩的住所,在風雨中安如泰山呢?
啊,我的眼前何時能突然出現這些屋子,到那時,就讓我家屋子獨自破漏,把我凍死也是沒有遺憾的了。
安得,如何得到;庇,庇護;寒士,貧苦的讀書人;突兀(wù),高聳的樣子;見,同“現”。
這首詩,通過寫詩人自己的痛苦遭遇,表現了他的崇高理想和廣闊胸懷,詩中真實動人的描寫,千百年來感動過無數讀者。
上一篇:《蘇臺覽古》少兒唐詩鑒賞
下一篇:《菊花》少兒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