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下荊門
作者: 姚益心
【原文】:
李白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繪,自愛名山入剡中。
【原文作者】:李白
【鑒賞】:
二十五歲的李白告別了故鄉的親人和山水到江東漫游。舟出三峽,來到了荊門。荊門美麗的景色觸發了他的詩情,寫下了這首詩歌。
“荊門”,山名。它座落在今天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和北岸的虎牙山隔江對峙。戰國時候,荊門是楚國西方的門戶。
詩的第一句寫的是秋天荊門的景色。白色霜花落在高高的荊門山上,滿山滿坡的秋葉都凋零一空。這時的大江兩岸空空蕩蕩,天地顯得分外明凈和高遠。就常理來說,萬木凋零會給初次離開家鄉和親人的年輕人染上一種愁情。但是,我們的詩人不但沒有一點愁意,相反,正興致勃勃地欣賞這“霜落荊門江樹空”的秋景呢!
第二句寫小船直下江東的愜意之情。詩人說:秋風鼓滿了小船上的風帆,歡送著自己,一路順風,平安地直下江東。“布帆無恙”是用了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的一段故事。當顧愷之在荊州刺史(州的長官)殷仲堪手下做官的時候,有一次,他請了假,準備乘船東下,殷仲堪特地把自己的布帆借給了他。顧愷之到了江東以后,就寫了一封信,告訴殷仲堪說:“行人平穩,布帆無恙。”“恙”,疾病。這里是說布帆沒有受到什么損壞。詩人借用這個歷史故事,一方面告訴人們,他的這次下荊門,也是順風順水,十分愜意;另一方面是說,他也是個顧愷之,也有一身才氣,滿腹經綸。
第三、四句點出了詩人此行的目的。詩人說:我這次東下,并不是為了那里有鱸魚鲙,只是生性喜愛名山,所以才到剡中來。剡(shàn)中,今天浙江嵊縣,那里多名山勝水。繪(kuài),即膾,細切的魚肉。鱸魚鲙,也有個歷史故事:西晉文學家張翰當年曾在京都洛陽做官,有一年刮秋風的時候,他想起了故鄉的莼菜和鱸魚,就辭官回了家鄉。李白這里用“鱸魚鲙”這個故事,并不是說他也要象張翰一樣辭官回家,因為李白當時還根本沒有做官,相反,他正在幻想展翅飛翔,實現理想呢!他用這個故事,只是為了告訴我們,他這次離家遠游的目的,不是為了貪圖品嘗江東名菜鱸魚繪,只是為了到剡中去欣賞名山勝水。
上一篇:《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少兒唐詩鑒賞
下一篇:《秋夕》少兒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