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賞析·蜀道難/李白
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非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蜀道之難,自古而然,是讓人畏而卻步的。古時出入蜀地,只有水陸兩途。水路出夔門,過三峽,激流險灘,兇險無比。陸路有好幾條,都通過秦嶺山脈,主要有褒斜道、子午道、陳倉道、金牛道等,地勢都很險要,尤以金牛道最險。
金牛道(又稱石牛道、棧道)實際主要還是四川境內這一段,由成都經綿陽、梓潼至劍閣,過“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渡嘉陵江至武則天的故鄉廣元。然后再過嘉陵江,經過絕壁上開鑿的棧道,至朝天七盤關,經勉縣五丁關、金牛驛至漢中。這條道,就是傳說中五丁開鑿的,李白《蜀道難》所描寫的,主要就是這一段路。
蜀道天險,封閉了四川,出川入川,被視為畏途。但是四川物產豐富,文化發達,風景秀美,氣候宜人,蜀道的艱難,又隔斷了外界的侵侮,相對比較安定。所以唐玄宗和唐僖宗等逃難,就往四川跑。唐代的成都,已經是和揚州齊名的天下第二大商業都會,有“揚一益二”的美譽。許多文人雅士,也喜歡到四川,甚至有“自古詩人例到蜀”(清李調元語)的說法,所以難于上青天的蜀道,又是馬嘶驢鳴,行人不斷。
李白《蜀道難》描繪者在此,有感者也在此。
詩比較長,關鍵性的詞語“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在詩中出現了三次,我們可以以此為線索,分三個部分來理解和欣賞它。
第一個部分,從開始到“然后天梯石棧相勾連”。這一段敘述蜀道開鑿的歷史傳說。從蠶叢、魚鳧等蜀國開國之君開始,若干年過去了,都沒有和中原發生太多的聯系,當然也就無路可通。路也有一條,那就是從太白山(秦嶺山脈之一)到峨眉山的“鳥道”。換句話說,這樣的險阻,大概只有飛鳥才能越過。
傳說后來有了五丁開山,蜀道終于修通了。那是怎樣的道路啊!天梯石棧、危崖層巒,不過路總算是通了。
第二部分,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這一部分寫景,也是詩歌中最美的一部分。這種美,有一點讓人驚心動魄,李白詩歌那種汪洋恣肆、想象奇麗的風格已經表現得很完美,而語言的高度凝練性和形象性,在這一段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三部分,從“劍閣崢嶸而崔嵬”起至結尾。這一部分言人事。蜀道之難,也使蜀地能夠以天險自固。尤其是劍門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而難攻,一直到元代,蒙古大軍都還吃了蜀道天險的大虧。所以,如果鎮蜀之人使用不當,“所守或非親”,就容易造成戰亂。俗話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后治”的說法,這也是“蜀道難”,但它已經不是自然的險峻,而是人事的兇危了。據說此詩是李白送給將要入蜀的友人王炎的。李白有一篇《劍閣賦》,主旨與此詩差不多,題下有作者自注“送友人王炎入蜀”,這首詩可能也是為此而作的。如果真是這樣,那么,“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就有了著落,那是規勸友人不要貪戀蜀中的富貴榮華而忘掉了蜀地的種種風險,還是早一點歸來吧。
就是這首詩,為李白贏得了“謫仙人”的美譽。據說李白初到長安,去拜見賀知章。賀知章讀到這篇《蜀道難》時,大為動容,說:“你真是貶謫到人間的仙人啊。”與李白差不多同時的殷璠編《河岳英靈集》,選入此詩,稱它“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李白此詩是當之無愧的。
上一篇:名篇賞析·將進酒/李白
下一篇:名篇賞析·錦瑟/李商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