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主題篇·將官士卒》鑒賞
〔地形〕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行軍〕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謀攻〕上下同欲者勝。
【鑒賞】軍隊中將官如何帶領和教育士卒,官兵關系應如何處理,是軍隊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孫子在這一方面有許多深刻的見解。他在《地形》篇中論述將官對士卒的態度時說:“(將)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他認為,將官愛護士卒如嬰兒,就可激發他報答長官的熱情,“故可與之赴深溪”,即赴湯蹈火,不畏艱險;若對待士卒如愛子,更可激發他為長官戰斗的決心,于是將官可與士卒一起,同生死,共患難,形成強大的戰斗力。但是,如果將官對士卒過分地溺愛、放縱,不能嚴格要求,違法違紀也不能懲治,就像家中的“驕子”,這樣的軍隊是不可用來打勝仗的。
法令如何能在軍隊中貫徹執行,孫子在《行軍》篇中論述:“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所謂“民”,就是士兵。他認為: 法令平素能貫徹執行而教育士兵,士兵就會服從;法令平素不能貫徹執行而教育士兵,則士兵不會服從。法令平素所以能貫徹執行,是由于將官與眾士兵互相取得信任的緣故。可知將官與眾士兵互相融洽,取得信任,非常重要,是法令在軍隊中平素都能貫徹執行的保證。
在論述戰爭取勝的條件時,孫子在《謀攻》篇中又說:“上下同欲者勝。”這里的“上下”,即將官與士卒;“同欲”,即懷著同一個欲望,同仇敵愾,都決心打垮敵人,奪取勝利。顯然,官兵之間真誠相待,感情融洽,同甘共苦,就能產生巨大的物質力量。在將帥的號令之下,士卒個個奮勇當先,視死如歸,就能成為一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軍隊。
戰國時代軍事家吳起曾說:“與之安,與之危(將官與士兵安危與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名曰父子之兵。”(《吳子·治兵》)吳起在這里說的是一種將官與士兵關系如“父子”的軍隊,他們同甘苦,共患難,因而具有很強的戰斗力,“天下莫當”。尉繚說:“(將)暑不張蓋(車頂遮蔽物),寒不重衣,險必下步,軍井成而后飲,軍食熟而后飯,軍壘成而后舍,勞佚必以身同之。如此,師雖久而不老不弊。”(《尉繚子·戰威》)尉繚講的是,軍隊中將官必須和士兵同甘共苦,不能搞特權,寒暑、坐車、飲食、宿舍、勞佚,每事“必以身同之”。如此,將官在士兵中享有崇高威信,軍隊雖連續作戰也不會精神疲憊,士氣衰竭。《六韜》作者說:“將與士卒共寒暑、勞苦、饑飽,故三軍之眾,聞鼓聲則喜,聞金聲則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爭先登;白刃始合,士爭先赴。”(《六韜·龍韜·勵軍》)這里講的也是將官與士卒共同勞苦,因而激勵士卒奮勇向前、殺敵立功的事。這些關于將兵關系的論述,與孫子的主張一脈相承。
官兵關系的融洽能夠形成強大的戰斗力,這是當時的戰爭實踐所一再證明了的。公元前701年,鄖人伐楚。楚將斗廉說:“師克在和,不在眾。”(《左傳·桓公十一年》)意即軍隊戰勝攻取,在于內部融洽、和睦,而不在人數眾多。結果,楚以不多的軍隊擊敗鄖師。公元前578年,秦晉戰于麻隧。魯孟獻子說:“晉帥乘和,師必有大功。”所謂“帥乘”,即軍帥和車上的甲士,“帥乘和”亦即官兵和睦。戰爭一交鋒,果然秦師大敗,“帥乘和”的晉軍取得勝利。齊景公時,將軍司馬穰苴關心士卒疾苦,使士氣大振。他率兵追擊,收復了被晉、燕侵占的全部土地。戰國初年,吳起為魏將,他“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士卒有病疽者,并為之吸吮,因而他“盡能得士心”,“為將擊秦,拔五城”;“為西河守,甚有聲名”(《史記·吳起列傳》)。
孫子關于官兵關系的論述雖然不多,但簡練、扼要,發人深思,這是他對中國軍事學的又一貢獻。
上一篇:孫子兵法·主題篇·現象本質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兵者,國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