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善是性,性未必是善;秤錘是鐵,鐵不是秤錘。或曰:孟子道性善,非與?曰:余所言,孟子之言也。孟子以耳目口鼻四肢之欲為性①,此性善否?或曰:欲當(dāng)乎理,即是善。曰:如子所言,“動心忍性”亦忍善性與②?或曰:孔子系《易》,言“繼善成性”③,非與?曰:世儒解經(jīng),皆不善讀《易》者也。孔子云“一陰一陽之謂道”,謂一陰一陽均調(diào)而不偏,乃天地中和之氣,故謂之道。人繼之則為善,繼者,稟受之初;人成之則為性,成者,不作之謂。假若一陰則偏于柔,一陽則偏于剛,皆落氣質(zhì),不可謂之道。蓋純陰純陽之謂偏,一陰二陽、二陰一陽之謂駁,一陰三四五陽、五陰一三四陽謂之雜。故仁智之見,皆落了氣質(zhì)一邊,何況百性?仁智兩字,拈此以見例,禮者見之謂之禮,義者見之謂之義,皆是邊見。朱注以繼為天,誤矣;又以仁智分陰陽,又誤矣。抑嘗考之,天自有兩種天:有理道之天,有氣數(shù)之天。故賦之于人,有義理之性,有氣質(zhì)之性。二天皆出于太極,理道之天是先天,未著陰陽五行以前,純善無惡,《書》所謂“惟皇降衷,厥有恒性”④,《詩》所謂“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是也⑤。氣數(shù)之天是后天,落陰陽五行之后,有善有惡,《書》所謂“天生烝民有欲”⑥,孔子所謂“惟上知與下愚不移”是也⑦。孟子道性善,只言個德性。
【譯文】善是性,性未必都善;秤錘是鐵,鐵不都是秤錘。有人問:“孟子說性善,不對嗎?”我說:“我所說的話,就是孟子的話。孟子認(rèn)為耳目口鼻四肢的欲望就是性,這個性是善嗎?”又問:“欲合乎理,就是善吧?”我說:“如果像你說的那樣,孟子說‘動心忍性’,也要忍善性嗎?”又問:“孔子在《易·系辭》中說:‘繼善成性’,意思是說,一陰一陽的對立轉(zhuǎn)化稱為道,繼承它的是善,成就它的是性。這個說法不對嗎?”回答說:“世上的儒者解釋《易經(jīng)》,都是不善于讀《易》的。孔子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是說一陰一陽均調(diào)而不偏,就是天地中和之氣,所以叫做道。人繼承了它就是善性,繼承,指最初的稟受。人成之則為性,成,不是修養(yǎng)成的,而是天生成的。假如只有一陰,則偏于柔,只有一陽,則偏于剛,都下降為氣質(zhì)了,不能叫做道。只有陰或只有陽叫做偏,一陰二陽、二陰一陽叫做駁,一陰三四五陽、五陰一三四陽叫做雜。所以仁智者的見解,都落到了氣質(zhì)之性一邊,何況普通百姓呢?可以用‘仁智’這兩個字為例,崇尚禮的人認(rèn)為仁智是禮,崇尚義的人認(rèn)為仁智是義,這都是一偏之見。朱熹注認(rèn)為繼是繼天,這是錯誤的;又把仁智分為陰陽,也是錯誤的。我曾經(jīng)探討過,天有兩種天,有理道之天,有氣數(shù)之天。因此賦予人,有義理之性,有氣質(zhì)之性。兩種天都出于太極,理道之天是先天,是還沒有附著陰陽五行以前的天,是純善無惡的。《書經(jīng)》中所說的‘惟皇降衰,厥有恒性’,意思是說皇天上帝把善性降給下民,下民就有了常性。《詩經(jīng)》說‘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意思是說上天生下眾民,萬物都有法則,這就是說的純善無惡。氣數(shù)之天是后天,是附著陰陽五行之后的天,是有善有惡的。《書經(jīng)》中所說的‘天生烝民有欲’,意思是說上天降生的民眾都是有欲望的。孔子所說的‘惟上知與下愚不移’,意思是說只有上知和下愚的人不改變自己的本性,這就是說有善有惡。孟子說性善,只說了個先天的義理之性。”
注釋
【注釋】①“孟子以耳目口鼻”句:《孟子·盡心下》:“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 ②動心忍性:《孟子·告子下》:“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忍性,趙岐注:“堅(jiān)忍其性。” ③繼善成性:語出《周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鮮矣。” ④“惟皇降衷”二句:語出《尚書·湯誥》。其文為:“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孔氏傳:“衷,善也。” ⑤“天生烝民”二句:語出《詩經(jīng)·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鄭玄注:“天之生眾民,其性有物象,謂五行,仁義禮智信也。其情有所法,謂喜怒哀樂好惡也。然而民所執(zhí)持有常道,莫不好有美德之人。” ⑥天生烝民有欲:語出《尚書·仲虺之誥》。其文曰:“仲虺乃作誥,曰:‘嗚呼!惟天生民有欲,無主乃亂。’” ⑦惟上知與下愚不移:語出《論語·陽貨》。朱熹注:“人之氣質(zhì)相近之中,又有美惡一定,而非習(xí)之所能移者。”
上一篇:或問敬之道。曰:外面整齊嚴(yán)肅,內(nèi)面齊莊中正,是靜時涵養(yǎng)底敬。讀書則心在于所讀,治事則心在于所治,是主一無適底敬。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是隨事小心底敬。或曰:若笑談歌詠、宴息造次之時,恐如是則矜持不泰然矣!曰:敬以端嚴(yán)為體,以虛活為用,以不離于正為主。齋日衣冠而寢,夢寐乎所祭者也;不齋之寢,則解衣脫冕矣。未有釋衣冕而持敬也。然而心不流于邪僻,事不詭于道義,則不害其為敬矣。君若專去端嚴(yán)上求敬,則
下一篇:知是一雙眼,行是一雙腳。不知而行,前有淵谷而不見,傍有狼虎而不聞,如中州之人適燕而南、之粵而北也。雖乘千里之馬,愈疾愈遠(yuǎn)。知而不行,如痿痹之人數(shù)路程、畫山水。行更無多說,只用得一“篤”字。知底工夫千頭萬緒,所謂“匪知之艱,惟行之艱”。“匪茍知之,亦允蹈之”。“知至至之,知終終之”。“窮神知化”,“窮理盡性”,“極深研幾”,“探賾索隱”,“多聞多見”。知也者,知所行也;行也者,行所知也。知也者,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