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足恭過厚,多文密節,皆名教之罪人也。圣人之道自有中正。彼鄉原者①,徼名懼譏,希進求榮,辱身降志,皆所不恤,遂成舉世通套。雖直道清節之君子,稍無砥柱之力,不免逐波隨流,其砥柱者旋以得罪。嗟夫!佞風諛俗不有持衡當路者一極力挽回之②,世道何時復古耶?
【譯文】過度的謙恭,過分的親厚,過多的文飾,過繁的禮節,都是禮教的罪人。圣人之道就是中正。那些鄉愿,徼名懼譏,希進求榮,即使辱身降志,也不顧惜,他們的做法成了世人遵行的俗套。即使是直道清節的君子,稍微欠缺砥柱般的力量,就不免會隨波逐流,而那些挺立激流之中堅持不屈的人就會獲罪。唉!那些佞風諛俗如果沒有主持公正的執政者極力挽回的話,世道何時能回到古代淳厚的風俗去呢?
注釋
【注釋】①鄉原:《論語·陽貨》:“子曰:鄉原,德之賊也。”朱熹注:“鄉者,鄙俗之意。原與愿同。《荀子》‘原愨’,注讀作‘愿’是也。鄉原,鄉人之愿者也。蓋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鄉人之中,獨以‘愿’稱。” ②持衡當路者:主持公正并握有重權之人。
上一篇:性分不可使虧欠,故其取數也常多,曰窮理,曰盡性,曰達天,曰入神,曰致廣大、極高明。情欲不可使贏余,故其取數也常少,曰謹言,曰慎行,曰約己,曰清心,曰節飲食、寡嗜欲。
下一篇:愈進修愈覺不長,愈點檢愈覺有非。何者?不留意作人,自家盡看得過;只日日留意向上,看得自家都是病痛,那有些好處?初頭只見得人欲中過失,到久久又見得天理中過失,到無天理過失則中行矣。又有不自然、不渾化、著色吃力過失,走出這個邊境,才是圣人,能立無過之地。故學者以有一善自多,以寡一過自幸,皆無志者也。急行者只見道遠而足不前,急耘者只見草多而鋤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