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習名言大全·學無止境》的名人名言
有很多人,并沒有學過道理,卻生活得很合理。
〔古希臘〕 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
學習并不在于學校,而在于人生。
〔古羅馬〕塞涅卡《書簡集》
所謂學習自由是因為這種學習是生來自由的人所享受的,然而真正的學習自由只有一種,即能真正給人帶來自由的學習。
〔古羅馬〕塞涅卡《致魯西流書信集》
待到晚年再學習基礎知識實在是一件荒唐而又不光彩的事情; 青年人應該積累知識,老年人應該使用知識。
〔古羅馬〕塞涅卡《致魯西流書信集》
地不耕種,再肥沃也長不出果實;人不學習,再聰明也目不識丁。
〔古羅馬〕 西塞羅《圖斯庫盧姆談話錄》
模仿別人,必須頭腦清醒,然后收效才能宏大; 可是沒頭沒腦的模仿,卻要鑄成大錯。
〔俄〕克雷洛夫《克雷洛夫寓言》
就算你是特別聰明,也要學習,從頭學起! 否則就閉上嘴,夾住尾巴,老老實實坐著。
〔俄〕 屠格涅夫《煙》
學習不僅是明智,它也是自由。知識比任何東西更能給人自由。
〔俄〕 屠格涅夫《關于〈父與子〉》
人應該學會在無價值的事物中尋找美好的東西。
〔俄〕 高爾基 《公墓》
應該隨時學習,學習一切;應該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俄〕 高爾基 《文學書簡》
如果學習只在于模仿,那么我們就不會有科學,也不會有技術。
〔俄〕高爾基 引自《文學論文選》
學習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種東西,而是掌握技巧的方法。
〔俄〕高爾基 引自《外國名作家傳》
學習是一種很幸福的機會,是為了獲得知識和擴大眼界就必須徹底利用的一種機會。
〔俄〕加里寧《論共產主義教育》
你們必須向上代學習,必須掌握人類已經取得的最優秀的成果,然后再由此推陳出新。
〔俄〕加里寧《加里寧論文學》
學習!學習!這就是他(指馬克思)經常向我們大聲叫出的無上命令,而他自己的榜樣也明示著這命令。真的,只要一見這永遠努力工作著的天才,你就會感到這是個絕對的命令。
〔德〕李卜克內西《馬克思回憶錄》
每個人對他那一專業所必不可少的知識也應努力避免狹隘和片面。
〔德〕 歌德《歌德談話錄》
學習,不斷地追求真理和美,是使我們能永葆青春的活動范圍。
〔德〕愛因斯坦《人的一面》
要學習,甚至從自己的敵人那里去學習怎樣做到明智、真實、謙遜,學習怎樣避免自視過高,這總不會為時太晚的。
〔法〕 盧梭《漫步遐思錄》
我覺得我的思路是好的和有用的,只是在方法上需要改變一下。我首先看的就是百科全書,我把它分成幾個部分加以研究。不久,我又認為應當采取完全相反的方法: 先就每一個門類單獨加以研究,一個一個地分別研究下去,一直研究到使它們匯合到一起的那個點上。這樣,我又回到一般的綜合方法上來了,但我是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有意識這樣做的。在這方面,我的深思彌補了知識的不足,合乎情理的思考幫助我走上了正確的方向。
〔法〕 盧梭《懺悔錄》
少年時候,我學習是為了自我炫耀;后來年歲漸長,便為了追求知識;現在則是為了自娛,而從來不曾抱過謀利的目的。
〔法〕 蒙田 《隨筆集》
有各種不同的求知欲: 一種是出于利益——即想學會可能對我們有用的東西; 另一種是出于驕傲——即想知道其他人不知道的東西。
〔法〕拉羅什弗科《箴言錄》
懂一點哲學的人鄙視學習; 懂較多哲學則使人尊重學習。
〔法〕錢福特《格言與思想》
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類生活最幸福的結果,無過于學習了。
〔法〕 巴爾扎克 《驢皮記》
學習有如母親一般慈愛,它用純潔和溫柔的歡樂來哺育孩子,如果向它要求額外的報酬,也許就是罪過。
〔法〕 巴爾扎克 《驢皮記》
讓我們埋頭苦學,與偉大的死者高談闊論。
〔英〕詹·湯姆遜《四季·冬》
工作和行動強化頭腦,但過度的學習會使頭腦變弱。
〔英〕博恩《格言手冊》
學習過度會使人憔悴,會使人羸弱,會使人目光呆滯。
〔英〕胡德《龍金·阿魯姆的夢》
凡是長時間勉強學習的人,都會以相應的饑渴和急迫去忘卻。
〔英〕赫茲里特《論個人品格》
我活著為了學習,而學習并不是為了活著。
〔英〕弗·培根《致詹姆士一世的信》
在學習上花費時間太多的人是懶漢。
〔英〕 弗·培根 《論文集》
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
〔英〕 弗·培根 《人生論》
如同撥一下木頭就能使奄奄一息的火苗升騰起大火一樣,一個愚笨的腦袋會因為學習而產生變化。
〔美〕 朗費羅 《叢林漫游》
博學——以勤于學問為特色的一種無知。
〔美〕 畢爾斯 《魔鬼辭典》
任何停止學習的人都已進入老年,無論其在二十歲還是八十歲。堅持學習的人則永葆青春,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是保持心靈的年輕。
〔美〕亨利·福特《基督教真諦》
要學習,即使學習苦得要命。
〔美〕劉易斯《阿羅史密斯》
青年人應該首先學習遠近法,然后學習對象的度量,然后臨摹巨匠的作品,以便習慣于優美的樣式;然后從自然寫生中來證實所學的諸法則; 然后以相當的時間觀摩各派巨匠的作品;最后成為習慣,把自己的藝術付諸實踐并繪成作品。
〔意〕達·芬奇 引自《西方美術史綱》
學道貴有品格,有識量。
〔日〕 弘一大師 《寒笳集》
為學不限于讀書,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實已無待贅言。學問的要訣,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學問,便等于無學。
〔日〕福澤諭吉《論人的品行必須高尚》
不實用的學問要留到最后才去研究,應該先致力研究的是日常生活的實用哲學。
〔日〕福澤諭吉《勤學》
我從多話的人學到了靜默,從偏狹的人學到了寬容,從殘忍的人學到了仁愛,但奇怪的是我對于這些老師并不感激。
〔黎巴嫩〕紀伯倫《沙與沫》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春秋)孔丘《論語·陽貨》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戰國)荀況《荀子·勸學》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戰國)荀況《荀子·勸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戰國)莊周《莊子·養生主》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
(漢) 王充 《論衡·實知》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狀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
(漢) 劉向 《說苑·建本》
志者,學之師也;才者,學之徒也。學者不患才之不贍,而患志之不立。是以為之者億兆,而成之者無幾,故君子必立其志。
(漢) 徐干 《中論·治學》
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晉) 王嘉《拾遺記》
耳聽者學在皮膚,心聽者學在肌肉,神聽者學在骨髓。
(梁)孝元皇帝《金樓子·立言篇》
不有學術,何以成器?
(梁)孝元皇帝《金樓子·立言篇》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唐)韓愈《師說》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唐)韓愈《師說》
夜學曉未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自閑,心與身為仇。
(唐)孟郊《夜感自遣》
人之學,如渴而飲河海。大饑則大盈,小飲則小盈;大觀則大見,小觀則小見。
(唐) 馬總 《童林·傅子》
革俗之要,實在敦學。
(唐)房玄齡《晉書》卷三九《王沈列傳》
容體不足觀,勇力不足恃,族姓不足道,先祖不足稱。然而顯聞四方,流聲后胤者,其唯學乎?
(唐)魏徵《隋書·儒林傳論》
有才無學,如巧匠無術,不能運斤;有學無才,如愚賈操金,不能屯貨。
(唐)劉知幾《史通》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唐) 杜甫 《戲為六絕句》
人臣若無學業,不能識前言往行,豈堪大任?
(唐)吳兢《貞觀政要·崇儒學》
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懶饌,欲暖而惰裁衣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篇》
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于行耳。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篇》
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篇》
遠而光華者飾也,近而愈明者學也。
(北齊)劉晝《劉子·崇學》
宣尼臨沒,手不釋卷; 仲舒垂卒,口不輟誦。
(北齊)劉晝《劉子·崇學》
未有不因學而鑒道,不假學以光身者也。
(北齊)劉晝《劉子·崇學》
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后能融會貫通,以至于此。
(宋)朱熹《朱子全書》
兼取眾長,以為己善。
(宋)朱熹《答林叔和》
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
(宋)朱熹《朱子語類》
見善必為,聞惡必去,不使有頃刻悠悠意態,則為學之本立矣。
(宋)朱熹《答林伯和》
學道,乃是天下第一至大至難之事。
(宋)朱熹《滄州精舍諭學者》
學者大不宜志小氣輕。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氣輕則虛而為盈,約而為泰,亡而為有,以未知為已知,未學為已學。
(宋)張載《張載集》
人之好強者,以其所知少見,所知多則不自強滿。“學然后知不足”。“有若無,實若虛”,此顏子之所以進也。
(宋) 張載《張載集》
“樂則生矣”。學至于樂,則自不已,故進也。生猶進。
(宋) 張載《張載集》
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
(宋)張載《經學理窟·義理篇》
學既積于心,猶木之敷榮;根本既堅好,蓊郁其干莖。
(宋) 歐陽修《贈學者》
學而不止高而愈下。
(宋)歐陽修《送秘書丞宋君歸太學序》
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瑯然,聞于遠近。其篤學如此!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
學果可以致明而致知,則好學者可不謂之近智乎?
(宋) 陸九淵 《陸九淵集》
學所以開人之蔽而致其知,學而不知其方,則反以滋其蔽。
(宋) 陸九淵 《陸九淵集》
善學者,當求其所以然之故,不當誦其文,過目而已也。
(宋)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
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古人此個學是終身事,果能顛沛造次必于是,豈有不得道理?
(宋) 程頤《二程集》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津》
君子之學,貴乎擴其量而已。
(明)薛瑄《薛文清公文集·贈王給事中序》
學不進,率由于因循。
(明)薛瑄《理學粹言》卷一
人為學至要,當于妄念起處即遏絕之。
(明)薛瑄《讀書錄》卷一零
君子之學務求在己。在己則觸境皆仁,雖毀譽榮辱之來,非獨不動心,且資之以為切磋礪之地。若聞譽而喜,聞毀而戚,則將皇皇于外,何以為學!
(明)錢琦《錢公良測語·導儒》
士從事于學,功深力到,華落實存,乃浩然自得,不知天地之為大,死生之為變,況于富貴、貧賤、功利、得喪。詘信、予奪之間哉!
(明)錢琦《錢公良測語·導儒》
人才不甚相遠,只看好學不好學,用心不用心耳。
(明)呂坤《呻吟語·問學》
學者貴好學,尤貴知學。
(明)呂坤《呻吟語·問學》
君子之學,博于外而尤貴精于內,論諸理而尤貴達于事。
(明)王廷相《慎言·潛心》
至博而約于精,深思而敏于行。
(明)方孝孺《遜志齋集·書簽》
致知之途有二:曰學曰思。學則不恃己之聰明,而一唯先覺之是效。思則不徇古人之陳跡,而任吾警悟之靈。……學非有礙于思,而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功于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
(清) 王夫之 《四書訓義》
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七《自視欿然》
學問之始,未能記誦; 博涉既深,將超記誦;故記誦者,學問之舟車也。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辨似》
非識無以斷其義,非才無以善其文,非學無以練其事。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史德》
同乎己則以為是,異乎己則以為非者,學術之公患也。
(清) 方苞《通蔽》
學者之患,莫大于自足而止。
(清) 黃宗羲《宋元學案》
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
(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學貴遠其志而短其節。
(清)鐘錂《顏習齋先生言行錄·理欲》
好學則老而不衰,可免好得之患。
(清) 申涵先《荊園進語》
人而不好學,倀倀如行尸。何不肆微勤,潛心書與詩。
(清)袁枚《小倉山房詩集·書懷》
聞見廣則聰明辟,勝友多而學易成。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九》
學問之功,圣人亦不敢廢。不從學問中來,任從有掀天揭地事業,都是氣質作用。
(清) 尹會一《呂語集粹》
孔子之教伯魚也,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淑性情,固筋骸,立身之大端盡矣。
(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規》
人之學者,猶渴而飲河海也。大飲則大盈,小飲則小盈。
(清)梁章鉅《古格言·學殖》
勉強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勉強行道,則行日起而事有功。
康有為《政論集·長興學記》
人能學則貴。
康有為《政論集·長興學記》
不學之人,不可與其政事也。
梁啟超《變法通義·論科舉》
一個人在學校里表面上的成績,以及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點是你對于你所學的是否心里真正覺得很喜歡,是否真有濃厚的興趣和特殊的機敏; 這只有你自己知道,旁人總是隔膜的。
鄒韜奮 引自 《經歷》
平時要以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達者不戀”的精神培養學生和我們自己。有事則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動”相勉勵……我提出五項修養。一為博愛而學習,二為獨立而學習,三為民主而學習,四為和平而學習,五為科學創造而學習。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
有書讀的要做事; 有事做的要讀書。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我要你們做有知識、有實力、有責任心的國民; 不要做書呆子。
陶行知《行知書信集》
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 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這兩方面必須聯成一貫;就是說: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須能夠運用; 知識是必要的,但是這種知識必須成為習慣。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 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這是每一個學習國文的人應該記住的。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培養能力的事必須繼續不斷地做去,又必須隨時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會成功。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說到了解就牽涉到能力的問題。能力的長進得靠訓練,能力的保持得靠熟習,其間都有個條理、步驟,不能馬馬虎虎一讀了之。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倘能生存,我當然仍要學習。
魯迅《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
質有愚智,非學無以別其才;才有全偏,非學無以成其用。有學校以陶冶之,則智者進焉,愚者止焉,偏才者專焉,全才者普焉。蓋賢才之生,或千百里而見一,或萬千人而有一,若非隨地隨人而施教之,則賢才亦以無學而自廢,以至于淹沒而不彰。
孫中山《上李鴻章》
對于青年團員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在于學習。學習之所以對于青年有著這樣重大的意義,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同志之所以反復地向青年指示,必須以學習為自己的最主要任務,這是由于青年將逐漸接替老一輩的人,成為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主人。
朱德 引自1953年7月3日 《人民日報》
學習要靠自己努力,要善于掌握時間去學習。你們這輩學成后,主要用在建設事業上,既是經濟和文化的建設事業,需要大批干部去進行,建設事業就是要有科學知識。學好做一個工程師或醫生,必須先學好數學、物理、化學,此外要學通本國國文并學會一國外國文,有了文字的基礎,又便利你去學科學。
任弼時 引自 《老一輩革命家書信選》
老化和僵化都是生機貧弱化的表現。要恢復生機,就要身體上和精神上都保持健康狀態。要增強生機,就要醫治生機貧弱化的病根,而這個病根正是“坐井觀天”,“劃地為牢”,“固步自封”。因此,我在做人和做學問方面都經常把姓朱的一位老祖宗朱熹的話懸為座右銘:“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關鍵在這“源頭活水”,它就是生機的源泉,有了它就可以防環境污染,使頭腦清醒和不斷地更新,一句話,要“放眼世界”,不斷地吸收精神營養!
朱光潛 引自 《學人談治學》
只有廣泛地得到教益,自己才能兼容并蓄、融會貫通,然后才能獨創一格。
荀慧生《荀慧生演劇散論》
我不能碌碌無為地活著,活著就要學習。有了知識,生活才能充實而愉快。
張海迪 引自1983年第6期《連環畫報》
上一篇:關于《學習名言大全·學習是花運用是果》的名人名言
下一篇:關于《學習名言大全·學貴有恒》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