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求知名言大全·博學為專長的基石》的名人名言
不要企圖無所不知,否則你將一無所知。
〔古希臘〕 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
一個深廣的心靈總是把興趣的領域推廣到無數事物上去。
〔德〕黑格爾《美學》
一個健康的人,只要一道菜就吃飽了,而任何有經驗的或明理的成年人決不會一下子同時學習幾門科學。
〔德〕第斯多惠《德國教師教育指南》
一個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須如歌德所說,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實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終歸于失敗。世界上有趣味的東西異常之多,西班牙詩、化學、政治、音樂都很有趣味,如果有人對這些東西感興趣,我們決不能說他不對。但一個人在特定的環境內,如欲有所成就,他必須專注于一事,而不可分散他的精力于多方面。
〔德〕 黑格爾《小邏輯》
聰明人會把一切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專心致志地去學一門,學一門就要把它學好。
〔德〕 歌德 《歌德談話錄》
很少見到有人專心致志地去完成一件美好而正當的事。我們通常見到的,不是畏首畏尾的學究,就是急于求成的莽漢。
〔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必需的知識,就是某種完整的知識,就是關于生活、關于生存、關于廣義存在的科學,而不是忽而東忽而西的科學。
〔俄〕別林斯基《別林斯基論教育》
應該隨時學習,學習一切;應該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俄〕 高爾基《文學書簡》
知識要盡可能淵博,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應當爭取做到這一點; 知識對任何工作都有幫助,但是對藝術家說來,全面的教育和淵博的知識更是必需,如果他要想成為一個生活的真正表達者的話。
〔俄〕法捷耶夫《外國作家談創作經驗》
一個人只要對于學問有真正的愛好,在他開始鉆研的時候首先感覺到的就是各門科學之間的相互聯系,這種聯系使它們互相牽制、互相補充、互相闡明,哪一門也不能獨自存在。雖然人的智力不能把所有的學問都掌握,而只能選擇一門,但如果對其他科學一竅不通,那他對所研究的那門學問也就往往不會有透徹的了解。
〔法〕 盧梭 《懺悔錄》
樣樣都懂一點的人樣樣都不精通。
〔法〕蒙田《隨筆集·論兒童教育》
存在著兩種不同類型的無知:粗淺的無知出現在無知之前,而博學的無知則跟隨在知識之后。
〔法〕蒙田 《散文集》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我們知識的寶藏越豐富,產生重要設想的可能就越大。此外,如果具有有關學科或者甚至邊緣學科的廣博學識,那么,獨創的見解就更可能產生。正如泰勒博士所說:“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只有一種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
〔澳〕貝弗里奇《科學研究的藝術》
有的知識只須淺嘗,有的知識只要粗知。只有少數專門知識需要深入鉆研,仔細揣摩。所以,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于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復地讀。
〔英〕弗·培根《培根論說文集》
門門通,樣樣松。
《英國諺語》
各種各樣都抓一點,其總和等于零。
《希臘諺語》
博是精的基礎。
《印尼諺語》
知識像一張網,漁網愈寬愈牢,網住的魚就愈多。
《墨西哥諺語》
知識像洞穴,越鉆它越深。
《尼泊爾諺語》
君子壹教,弟子壹學,亟成。
(戰國)荀況《荀子·大略》
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不與。
(戰國)荀況《荀子·大略》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戰國)荀況《荀子·勸學》
有鳥將來,張羅待之,得鳥者一目也;今為一目之羅,無時得鳥矣。
(戰國)荀況《申鑒·時事》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戰國)荀況《荀子·勸學》
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氲罍\深,其猶此也。
(漢)王充《論衡·別通篇》
耕夫多殖嘉谷,謂之上農夫;其少者,謂之下農夫。學士之才,農夫之力,一也。能多種谷,謂之上農;能博學問,謂之上儒。
(漢)王充《論衡·別通篇》
夫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故多聞博識,無頑鄙之訾; 深知道術,無淺暗之毀也。
(漢) 王充《論衡·別通》
鼫鼠五能,不成一技。
(漢) 蔡邕《勸學篇》
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
(晉)葛洪《抱樸子·微旨》
不求廣,故得;不雜學,故明。
(隋)王通《文中子·魏相》
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
(唐) 韓愈《進學解》
夫學,非讀書之謂。然不讀書,則無以知為學之方。故讀之者貴專而不貴博。蓋惟專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 徒博則反苦于雜亂淺略而無所得。
(宋)朱熹《學規類編》
泛觀博取,不若熟讀而精思。
(宋)朱熹《朱子語類》
博學,謂天地萬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當學。然亦各有次序,當以其大而急者為先,不可雜而無統也。
(宋) 朱熹《朱子語類》
君子之學貴一,一則明,明則有功。
(宋)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
(宋) 蘇軾《又答王癢書》
學欲博,不欲雜;守欲約,不欲陋。雜以博,陋似約,學者不可不察也。
(宋) 胡宏《胡子知言》
人之于學,不專則不能,雖百工其業至微,猶不可相兼而善。況君子之道也。若某則不幸,所兼者多矣。
(宋) 沈括《長興集》
學貴專,不以泛濫為賢。
(宋)程頤《為家君作試漢州學策問》
人之才,成于專而毀于雜。
(宋)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
看書如服藥,藥多力自行。
(元)陳秀明《東坡文談錄》
讀書貴多,冀其博而能通,行善貴多,冀其專而能久。
(明)陳藎《修慝余編·雜語》
學必專靜,而后能有成。
(明)海瑞《海瑞集·申朱提學道教條》
學博而不精,則流于駁雜。
(明)胡居仁《居仁錄·學問》
多能者鮮精,多慮者鮮決。
(明)劉基《郁離子·一志》
博學,謂天地萬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當學。然亦各有次序。當以其大而急者為先,不可雜而無統也。
(清)張伯行《朱子語類輯略·總論為學之方》
大凡學者,無有徑截一路可以教他了得,須是博洽歷涉多,方通。
(清)張伯行《朱子語類輯略·總論為學之方》
且須立個粗的根腳,卻正好著細處工夫。
(清)張伯行《朱子語類輯略·力行》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博約》
懷之專一,鬼神可通。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葛巾》
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
周恩來《我的修養要則》
專工一技一藝的人,只知一樣,除此之外,一無所知。這一類的人,影響于社會很少,好有一比,比一根旗竿,只是一根孤拐,孤單可憐。
胡適《中國哲學史》
這樣的學者也有一比,比埃及的金字三角塔,那金字塔高480英尺,底邊各邊長760英尺。塔的最高度代表最精深的專門學問,從此點以次遞減,代表那旁收博覽的各種相關或不相關的學問。
胡適《中國哲學史》
又有一些人廣泛博覽,而一無所專長,雖可以到處受一班淺人的歡迎,其實也是一種廢物。這一類人,也好有一比,比一張很大的薄紙,禁不起風吹雨打。
胡適《中國哲學史》
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魯迅《致顏黎民》
一個人做事不專,這樣弄一點,那樣弄一點,既要翻譯,又要做小說,還要做批評,并且也要做詩,這怎么弄得好呢?
魯迅《魯迅全集》
無所不能的人實在是一無所能,無所不專的專家實在是一無所專。
鄒韜奮《韜奮文集》
我在上海辦美專的時候,蔡元培先生曾送給我四個字: “宏約深美”?!昂辍本褪侵R面要廣闊;“約”就是在博采的基礎上加以慎重選擇,吸收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人生有限,知識無窮,不能把攤子鋪得太大,以便學有專長;“深”就是鉆研精神,要入虎穴,得虎子,鍥而不舍,百折不回;“美”是最后達到了完美之境。這四個字點出了治學的奧秘。
劉海粟《學人談治學》
即使一個天才極高的人,想精通幾門科學,也須先學好一門,再去學另一門,先作這么個專家,再作那么個專家。假若他同時抓幾樣,他就永遠一樣不專,一事無成。再說,一個真正的專家,鉆到一門科學研究里去,就感到趣味無窮,越鉆越深,也就越愛他的業務,一定不肯輕易放棄了它,而另起爐灶去學別的,除非任務所在,需要他改弦更張,或是造詣已深,可以兼顧有關的學術。大勢所趨,科學研究總是越來越專,東抓一把,西抓一把是不會成功的。
老舍 《我熱愛新北京》
要有相當博的精,才算得是真正的精;要有相當精的博,才算得是真正的博。蜻蜓點水式的博不是博,坐井觀天式的精不是精。
蔡尚思 《中國文化史要論》
只有廣泛地得到效益,自己才能兼容并蓄,融會貫通,然后才能獨創一格。
荀慧生《青年演員的培養問題》
我必須析閱外國資料的總和,消化前人智慧的盡可能不缺的全部成果,而后我才能在這樣的基礎上解答 (1+2)這個命題。
陳景潤 引自1981年2月28日 《中國青年報》
通——專攻一部分,不顧其他,容易犯片面、局限的毛病。不知前后左右,使自己所專的部分,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得不到適當的位置。實際上,歷史是前后連貫的一條長線,又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大面。把歷史知識縮成一點,可能成為專家,但不能成為通才。必須專與通相合,不可偏廢其一。
范文瀾 《文史哲學者治學談》
一事全知,勝于萬事半知。
《中國諺語》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中國諺語》
知識好比地下水,掘得越深水越清。
《中國諺語》
海洋深處魚兒大,書海深處學問多。
《中國諺語》
什么都抓的人,什么也抓不住。
《中國諺語》
逐鹿者,不顧兔。
《中國諺語》
滿架葡萄一條根。
《中國諺語》
書要精讀,田要細管。
《中國諺語》
百藝通,不如一藝精。
《中國諺語》
一個指頭按不住兩個跳蚤。
《中國諺語》
聰明人接觸各類知識,但他是精通一門來認識世界的。
《中國諺語》
上一篇:關于《智慧名言大全·勤思是智慧的增長劑》的名人名言
下一篇:關于《友情名言大全·友情是心靈的默契》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