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孫丑下》:陳臻問孟子:以前在齊國,齊王送你一鎰(鎰:yì,古時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純金,你不要;后來到宋國,宋君送你七十鎰,你卻接受了;后來在薛,薛君送你五十鎰,你也接受了。如果過去不接受是對的,那么后來接受了就是錯的;如果后來接受了是對的,那么過去不接受就是錯的。“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陳臻認為同是一類事而孟子對待這事的作法前后相反;如果前一次的對,那么后一次的必然是錯;反之,如果后一次的對,那么前一次的必然是錯了,在這一問題上,孟子定然有一個是錯的。后來作為某件事或肯定,或否定,第三種選擇是沒有的情況下的用語。在邏輯上屬于排中律。后形成“二者必居其一”一語。
上一篇:《二者不可得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下一篇:《云從龍,風從虎.》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