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語出三國魏·曹操《蒿里行》。詩曰:“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是一首挽歌。《蒿里行》屬相和歌相和曲,言人死魂歸蒿里。曹操此作是借古題寫時事,敘述漢朝末年討伐董卓時群雄爭權,造成戰亂,人死地蕪的景象,是當時實錄。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戰死者的白骨暴露在田野,千里之間荒無人煙,連雞叫聲都聽不到。后人常引用這兩句詩來說明戰亂帶來的慘景。
例如
①漢魏時期,中原干戈擾攘,殺伐頻仍:“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有一部分中原人為逃避戰亂,從河南西部的洛水流域攜家帶口,向陌生的東南方向流浪遷徙。(摘自焦國標等《福建也有個洛陽》)
②戰國動亂,楚漢相爭,換來的是被世人稱頌的“文景之治”,“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之后,出現了唐朝的“貞觀之治”。(摘自姚慧琴整理《德才學識與真善美——李燕杰的報告》)
③提到“三國”,小說家筆下還有著“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贊歌。但是對古代民眾而言,此刻的中原大地卻是一片“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可謂中國歷史上人口喪亡比例最大的時期。(摘自徐若陽《三國,冷兵器殺人更“冷”》)
④元朝末年,中華大地上綿延著十多年的戰亂,弄得“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最為嚴重的河北、河南、江浙一帶甚至出現了荒無人跡的恐怖景象。(摘自劉合心《大槐樹情思》)
上一篇:李白《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名句解讀
下一篇:杜甫《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譯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