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
【名句】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出處】宋·蘇軾《琴詩》
【譯注】如果說琴上有琴聲,那么琴放在琴匣里為什么不響呢? 如果說琴聲發自指頭上,為什么不到你的指頭上去聽呢?匣(xiá):琴盒。君:你。
【用法例釋】用以說明文學藝術美的產生要依賴主客觀的統一,客觀上,要有能產生美的事物;主觀上,人要有創造美或感受美的能力,缺一不可。亦用以說明在其他方面主客觀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例1]所謂“物以動情,情以寄物”,客觀現實界與主觀心靈界密切結合,凝為一體,就構成了一個生動的藝術意境,一個具體而獨特的充滿生命力的藝術形象。蘇東坡有一首《琴詩》說:“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就是說明藝術必須有客觀與主觀兩方面因素的結合,任何強調一面而忽視另一面的理論都是難免失之偏頗的。(錢谷融《文學的魅力》)[例2]蘇東坡寫過一首帶哲理的《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我想,用這首哲理詩,來比喻自然美和人類對自然美的感受的道理,也是貼切的。自然美就好比那張琴,欣賞自然美的人就好比那個會彈琴的指頭。(馬沛文《關于自然美三題》)
上一篇:《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
下一篇:《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